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著名命题。 人为了维持自身和发展自身,也就是为了保持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并形成新的内在规定性,必须以自身的本质力量来改造自然物的形态,同时使自身得到改造。劳动过程就是这种外化过程和内化过程的统一,是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间的交互作用。这种对立统一推动着劳动共同体的形成。由于劳动的社会性,劳动主体的形成不仅指单个劳动者的肉体和精神的形成,更是指以机器体系和社会组织为基础的劳动共同体的形成。这样,劳动的内化过程也同时是劳动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可以把劳动共同体的形成类比为生物进化中由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的进化,单个的劳动者最后成为劳动共同体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单个的劳动者并不是社会的有机的组成部分,而是通过曲折的、充满矛盾的形式成为社会的组成部分。 需要是主体对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更是主体能够获取和享用一定对象的机能,是主体的本质力量尚在主体内部时的对外部对象获取和占有的指向。人的需要产生于主体自身的规定性以及主体同周围环境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人需要的不是别的,乃是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占有自身规定性的丰富性。这种需要只有内化劳动才能满足,因为内化劳动所形成的正是人的本质力量和自身性的丰富性。人类的其他活动都不具有这种性质。 劳动共同体和能够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劳动具有相同的特征:社会性和科学性。劳动共同体的最后形成使“劳动最光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伦理原则深入到每一个劳动者的灵魂,成为每个劳动者的基本行为取向。同时,劳动的外化使劳动者得到自身本质力量的确证,劳动的内化使劳动者得到自身本质力量不断增强的感觉,这二者造成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以往的心理愉悦主要是来自于具体对象,来自于具体需要的满足,而在劳动中人们得到的心理满足则充满了真正富于人的规定性的豪迈精神。这就是“拥有自由”的感觉。 “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作为一个过程,和作为劳动主体的劳动共同体的形成过程是同一的。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起支配作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充满矛盾的生产方式,它使人的需要大大超出肉体直接需要的限度,它将为科学劳动代替其他形式的劳动准备物质基础。它的矛盾性在于,它迫使工人劳动,由此产生大量的无法实现的剩余产品,最终导致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主体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像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是一个虚幻的集体,是一个充满着尖锐斗争的共同体。当资本主义私有制被公有制代替后,用于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时间将用于人的生产,用于人以各种活动来丰富自身的内在规定性,这种活动和内化劳动的界线于是就模糊了,剩余时间和必要时间的区分也不再是必要的了,它们融合成了“自由时间”。从根本上说,劳动是人借以自我形成的方式,而生产力无非是劳动主体自我形成和自我更新的能力。私有制和私有制派生的强迫劳动在到达这样的生产力界限的时候就将完全丧失其存在的根据——劳动的内化将随着科学劳动这一劳动形态的到来占据主导,这时候,对“活劳动”——劳动者的投入要比对“死劳动”——资本的投入更富于效率,更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与人的关系完全成为内在的了。真正的劳动共同体形成了,在这样的劳动共同体中,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所有人发展的前提。这是“劳动成为生活第一需要”的另一种表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