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至1959年,中越之间由两党关系正式走向两国关系,总的来说,两党、两国关系都有了进一步发展。然而,由于中国有意于建立正常的两国关系,所以此时的中越关系,相较于过去,因正式和正常化,显得不那么亲近。中国-方面帮助北越恢复重建,另一方面,与苏联一起,抑制越南南方武装革命,采取和平战略处理老挝危机等。北越尽管在外交上也取得了重大进步,但严重依赖中国。至1960年,中越关系进入一个变动期,而变动的动力主要来自国际共运,特别是中、苏关系的发展。1959年,中、苏两党第一次爆发激烈的争论。1960年上半年分歧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进一步公开,北越站在偏向苏联的一边。1960年7月中、苏矛盾进一步升级,赫鲁晓夫将两党冲突扩大到两国关系上,一时间,中、苏站在了分裂的边缘线上。这样的中、苏关系,给正在应付老挝危机、南方革命运动以及北越建设的越南劳动党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国际环境。为了争取中国和苏联共同的支持和援助,1960年8月后,胡志明及越南劳动党在中、苏之间进行积极的调解。越南在中、苏之间的调解并没有,也不可能化解两者的矛盾。至1960年末,北越在国际共运的战线上,倒向了中国,并在1960年代初期,一直追随北京,站在反修正主义的立场上。然胡志明及越南劳动党在中、苏之间调解的举动,使越南及越南问题,得到了中、苏两党进一步的重视。至1960年代中期,随着中、苏关系越来越无法弥合,越南战争形势的急剧变化,苏越关系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