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素质农民培育是实现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的前提与保障,培育高素质农民能为乡村振兴持续输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劳动力,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然而由于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使得越来越多的优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农民兼业化现象突出,乡村的振兴发展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正是培育顺应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高素质农民。晋宁作为全国鲜切花生产第一大县,乡村振兴实施以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素质农民培育是实现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的前提与保障,培育高素质农民能为乡村振兴持续输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劳动力,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然而由于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使得越来越多的优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农民兼业化现象突出,乡村的振兴发展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正是培育顺应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高素质农民。晋宁作为全国鲜切花生产第一大县,乡村振兴实施以来,大力发展蔬菜和花卉等现代农业,不断地改革农业发展方式,晋宁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现代高素质农民。为此晋宁政府不断探索实践高素质农民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培育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晋宁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更好地完善晋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培育更多适合晋宁乡村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农民。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对其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主要概念、理论基础以及乡村振兴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关系进行简要阐述。其次,笔者以昆明市晋宁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晋宁区的区位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规模、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主要做法与成效以及晋宁区高素质农民培育问卷调研情况,分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昆明市晋宁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民对政府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认识薄弱,知晓率低、培育内容设置不科学、培育形式缺乏多样性、培育师资队伍薄弱以及训后跟踪服务不到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结合美国、德国以及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农民培育经验及启示,提出要深入开展宣传工作,营造良好培育氛围、做好需求调研与学情分析,科学设置培育内容,创新培育形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加大后续服务资金投入,完善培育监督机制,做好跟踪服务的对策,以此来促进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发展。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经历剧变。与之相应,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受到震动,革新成为必然。西方文学界涌现出一批具有实验精神和先锋特征的作家,以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掀起带有现代、后现代时代气息的新现实主义文学浪潮。二十世纪中期,法国文学家娜塔莉·萨洛特撰文质疑现实主义传统,开启文学革新,引出“新小说派”及其后的“新新小说派”。本研究基于现实主义转向与革新的文学现象,聚焦娜塔莉·萨洛特的文学理论及其创作
中国青少年体育培训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行业缺乏相应的管理及扶持机制,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行业准入门槛低,培训水平参差不齐,融资较难、经营者普遍缺乏管理意识等问题,行业发展速度缓慢。但随着我国近些年对于青少年体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各类政策不断朝向青少年体育培训产业倾斜,行业标准持续优化与完善,人们对于体育教育的关注程度保持提升,从2021日本东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及残
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斗争的一生,其工农联盟思想也是在研究农民国度的工人运动中、分析无产阶级革命实际中提出的,是在总结运动失败经验、制定斗争策略的客观需要中产生的。目睹了工人与农民遭受的剥削、经历了工人运动失败的低潮,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改变这一现状、寻找工人运动的新方向,在与多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明确了工农联盟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工农联盟思想是与其对农民认识的转变是离不开的,最早引发
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传统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化解危难,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中国杰出思想家王夫之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际,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与他自身的经历让他产生了独特的忧患意识。《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晚年所写的史论著作。他在书中不仅反思了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和明朝国家动荡乃至灭亡的原因,还经过深思熟虑后从民族、国家、民生、风俗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他的忧患意识不仅具有深厚的民本思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成立于1900年6月,是俄罗斯现存的规模最大的社会主义政党。俄共从1900年成立至今,经历了被禁、重建、崛起、势衰等多个发展阶段。在其最辉煌的时候,1995年和1999年两届国家杜马选举中,俄共都获得了最高的得票率,站稳了俄国家杜马第一大党的地位。然而进入21世纪后,由于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国内新的强权政党的成立、政治强人的涌现等实际因素,俄共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在2000年
吴汝纶是清末桐城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文学家、经史学家,其倾尽半生心力所著《桐城吴先生点勘史记读本》,煌煌一百三十卷,逐一评点了《史记》各篇目。充分体现了吴汝纶根本经史、以史为文的文学主张。本文将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主要探讨吴汝纶的生平与著述。首先介绍吴汝纶的生平,按照时间线索,分别对吴汝纶读书求学、入幕仕宦、辞官讲学三个阶段的人生经历进行梳理。其次考察吴汝纶的著述情况,吴汝纶一生著述颇丰,《
建文一朝仅有四年,又处于洪武朝与永乐朝之间,因此在整个明朝的历史中不怎么受关注。但在这短短四年中,却又发生了明代第一次外藩对皇位的争夺,即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一改洪武年间重典治国的政治风貌,起用了大批文官,建文文官集团逐渐形成。靖难之役的直接原因就是建文君臣推行的削藩政策,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以“清君侧”的名号开始了他争夺皇位的斗争,此次内乱以建文四年(140
阿莉·史密斯被认为是英国当代文坛最具潜力的作家之一,她打破了传统的小说书写方式,大胆利用多种实验性的技巧来展现现代社会不可定义的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叙事风格。她将幽灵作为一种媒介,利用幽灵书写把萦绕于现实生活的问题一一呈现,表现出对人物空虚病态的精神世界之关怀,对现实世界破碎不堪的状态之思考。本论文以幽灵学、心理学、后经典叙事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阿莉·史密斯小说的幽灵书写,进而探索这
19世纪中期,正值中国内忧外患之际,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变法运动,但均以失败告终。在此之前,清政府一直将西方视为变法学习的对象,直至甲午一战,战败的屈辱与震惊才迫使中国将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火并未惊醒中国,那么在甲午战后,屈辱感与危机感促使中国深刻反省,开始意识到向日本学习的必要性。自此,中国开始派遣大批学生东渡留学,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留日热潮。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