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析武汉市某人群20年常见上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特征及发展趋势。2、对E-钙黏蛋白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胃癌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3、在该人群中初步探讨E-钙黏蛋白基因启动子区-160C/A多态性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为胃癌发生发展机制提供流行病学证据。方法:1、回顾性整理武汉市某人群20年病理检查记录,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对常见上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2、检索1997年1月至2008年2月Medline、Pubmed、CNKI等中外数据库中有关细胞黏附分子E-钙黏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肿瘤关系的研究。制定严格纳入和排除标准,应用Review Manager 4.2.10及Stata8.0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文献异质性检验的结果,选用适当的模型进行效应值的合并,利用累积Meta分析及敏感性分析进一步分析文献间异质性的来源,用Begg漏斗图、Egger线性回归法评估Meta分析的发表性偏倚。3、在以人群为基础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的基础上,选择该人群职工二医院病理库中确诊的胃癌病例88例、不典型增生35例、肠上皮化生78例及年代匹配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262例,应用Taqman PCR基因分型的方法检测E-钙黏蛋白基因启动子区-160C/A位点的基因型,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各不同基因型人群不同结局的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1、筛录该人群1983~2002年上消化道检查记录共7717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及胃溃疡的检出比例最高,分别为25.1%和10.7%。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病理检出男女性别比均大于7.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腺癌44例,占食管癌的17.6%,且95.5%发生于食管中、下段。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检出比例逐年上升。胃癌、食管癌20年病理检出率无明显变化趋势。2、经筛选后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共30篇。E-钙黏蛋白基因启动子区-160C/A位点累积病例8036例,累积对照8189例。等位基因A携带的个体(C/A+A/A)相对于野生型纯合子(C/C)个体而言,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性增加了17%(OR,1.17;95%CI,1.06~1.30),与胃癌文献中欧洲人群的合并结果类似,但亚洲人群中等位基因A携带的OR值为0.85(95%CI,0.72~0.99)。-347G/GA位点累积病例1215例,累积对照1595例。等位基因GA携带的个体相对于野生型纯合子(G/G)而言,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了43%(OR,1.43;95%CI,1.05,1.94)。累积Meta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结果稳定,总体评价不存在发表偏倚。3、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经年龄、性别校正后,-160C/A位点等位基因A的携带并未显著增加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的发病危险(P>0.05)。但本次研究的检验效能较低,还需要进一步增加样本含量以提高检验效能。结论:1、上消化道疾病有显著的年龄和性别差异;胃癌病理检出比例的变化可能是病例累积、医疗利用行为变迁等的结果;胃癌和食管癌的长期发展趋势平缓,提示其危险因素20年来无明显变化。2、E-钙黏蛋白启动子区-160C/A等位基因A携带的个体对胃癌、前列腺癌及泌尿道癌的发生有微弱的易感性,表明在上述肿瘤发生过程中,该等位基因为一低外显率的肿瘤易感等位基因。3、实验研究结果提示E-钙黏蛋白基因-160C/A多态性等位基因A携带未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但有待增大样本含量以提高检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