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临床,无论西医还是中医,在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各方面,都十分重视体质因素,其实中医早已认识到体质因素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的重要性。在韩国, 李济马的四象医学受到韩医界和一般人的高度重视,李济马在《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体质学术思想的影响下,通过自己长期的实践和总结,著成了一部专论体质的《东医寿世保元》,此书多处引用《伤寒论》的条文、处方等。本研究旨在对《伤寒论》和《东医寿世保元》中的体质学术思想进行比较,从而探讨中医体质学术思想对韩医体质学术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该研究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探讨了体质学术思想的来源。中医体质学术思想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有多篇内容具体描述了体质的形成, 体质与发病、传变、治疗的密切关系。第二部分,探讨了《伤寒论》和《东医寿世保元》各自对体质的认识及其特征。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思维方法。《伤寒论》按照阴阳学说建立了三阴三阳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是以阴阳作为辨证前提的。三阴三阳辨证包含着病邪、病位、病势等特征以及体质因素,尤其是体质因素在六经发病和传变过程中有相当重要作用。《东医寿世保元》四象学说的形成受到《内经》、《伤寒论》和儒家性理学的影响。四象人(太阳人、太阴人、少阳人、少阴人)是据《灵枢·通天论》中的太、少阴阳人而创立的,而且认为四象是先天决定的。四象人并非按照病理状态而分,而是一种表示哪型人发病时容易出现何种病和其治疗及预防疾病的方法。所以每象人在平时都会出现正常的生理性表现,如太阴人的汗多怔忡,太阳人的小便数、大便滑;少阴人的善饥易疲;少阳人的大便初硬后滑;都属于正常状态。《东医寿世保元》是由这四个部分构成的。其中的性命论、四端论、扩充论等内容是谈宇宙、自然、社会与人体的相关性,李济马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格致藁》。该书从性理学的观点来解释宇宙、自然、社会关系。作者在《格致藁》中主张:欲望的太过、不及或破坏与自然的平衡,就会产生疾病。在《东医寿世保元》中主张:随着四象人的脏腑长短的不同,每象人出现的症状也不同。因此很强调平时修养心身,认为这样做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第三部分,具体比较了《伤寒论》和《东医寿世保元》中有关体质学术思想的内容。《伤寒论》认为,区别外邪的阴阳寒热和其侵袭的表里部位是判断病因、病机、传变的重要根据。据此分为六个不同层次的证候,证候意味着正气的强弱(体质的强弱)和邪气的轻重以及正邪斗争的状态。所以治疗时不仅要重视体质的特点,而且要观察邪气的盛衰。《东医寿世保元》十分重视《伤寒论》的辨证体系,但首先要辨体质,然后进行辨证。《东医寿世保元》的120余首方中37方是《伤寒论》的方剂,也有多处直<WP=4>接引用了《伤寒论》的条文。我把《伤寒论》提出的体质概括为八种,即:平人体质、阳盛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虚体质、瘀血体质,然后对其进行初步比较,它与四象体质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平人体质:四象人都属于平人体质。但平人体质跟四象人之间存在根本的差异。我觉得《伤寒论》的平人体质是包含着有症无病状态或有病正气强的人,而重视后者。四象平人体质是指因先天脏腑长短的不同而出现体征的状态。所以《伤寒论》的平人体质可提供疾病如何发病、传变、治疗、预后的线索,而《东医寿世保元》的平人体质可提供平时如何养生预防的基础。阳盛体质与太阳人体质:是指阳气偏亢之人。这种体质多在太阳人体质发病时出现,因为肺大肝小,性情有暴怒,欲进而不欲退,容易出现实火上逆。阳虚体质与少阴人体质:多见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之人。阳气受损,以致正不达邪,遭受寒邪,更易伤阳而寒化。这种体质多出现在少阴人体质,因为肾大脾小,性情有深乐,欲出而不欲出,往往出现脾肾阳虚之象。阴虚体质与少阳人体质:常见于阴液亏损之人。少阳人体质发病时多出现阴虚症状,因为脾大肾小,性情暴哀和深怒,容易真阴枯竭。痰湿体质、湿热体质与太阳人体质:脾运不健,素体有痰湿留恋,痰湿与邪气相搏,故出现痰湿停滞证;情志抑郁,伤及肝胆,克伐脾胃,湿热偏盛之人。太阴人体质往往出现以上的情况。因为肝大肺小,性情有浪乐深喜,欲静而不欲动,肌肉肥胖坚实,故容易出现水液代谢障碍。气虚体质与少阳人、少阴人体质:多见于气血之人。少阳人,少阴人体质易出现气虚症状。因为少阴人体质是脾小肾大,就是后天不足之象,故出现中气不足证。少阳人体质是肾小脾大,就是先天肾阴不足,气随阴虚,也会出现气虚或气血两虚证。瘀滞体质:见于情志不畅或久病入络之人。四象人任何体质都出现瘀滞体质,因为瘀滞体质是长期气血循环障碍后,出现气滞或血滞,形成瘀血的。除以上几种类型外,还有中间过渡类型。通过研究我认为以《伤寒论》的体质思想可以判断疾病发生之后的过程,而以《东医寿世保元》的体质思想不仅可判断疾病发生后的过程,而且还可以实施疾病预防措施。所以,今后应该进行对《伤寒论》与《东医寿世保元》的体质思想的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