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晏子春秋》塑造了性格鲜明的晏子形象,本文试图对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作一分析。全文共分四部分: 一、“传记之祖”。通过与先秦诸子散文的比较,可以看出《晏子春秋》内容的特点是叙述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其归入“史部传记类”。又通过对后世优秀的传记文学的考察,归纳其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晏子春秋》同样具有,所以,《晏子春秋》是传记文学的开端。 二、事以写人。《晏子春秋》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表现了晏子性格的某一侧面,综合起来就是一个丰富饱满的晏子形象。与先秦散文比较,可以看出这一形象塑造方式为《晏子春秋》所独有,为后世叙事性文学作品所继承。 三、许国不复为身谋。晏子忧国忧民、忠谏清廉的政治品格体现了一种道义精神,它和《左传》、《论语》、《孟子》等作品共同表明,在中国文学的早期就已存在一种自觉担负道义的传统,为后代文论家们继承发扬,使道义精神成为贯穿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一条红线。《晏子春秋》就处于这条红线的开端。 四、欲济无舟楫。晏子是优秀的政治家,但其内心深处却潜藏着巨大的痛苦,根源在于他把自己看作“士”,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但君权至上的宗法等级社会却使他只能处于维护君权的从属地位,没有给他提供实现愿望的条件。这种痛苦是文化人格悲剧二重性的体现,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渗透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悲壮昂扬、愤激苍凉的艺术风格。 附录:简述《晏子春秋》的研究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