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相关血栓风险因素及抗血管生成药对肿瘤相关血栓的影响机制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ha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患者较正常人有着较高的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率,其所导致的死亡率占肿瘤患者总死亡率的第二。准确评估患者发生VTE的风险可以有效的预防VTE事件的发生,降低死亡率。目前,国内外专门针对住院肿瘤患者发生VTE的风险评估模型非常有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成效,但在临床应用中被发现其会促进VTE的发生,相关的验证及其机制探索研究尚且不足。目的构建适合住院肿瘤患者的VTE风险评估模型,并探究抗血管生成药物对肿瘤相关血栓发生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临床研究:根据纳排标准纳入患者,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对纳入的所有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建立适合住院肿瘤患者的VTE风险评估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H-L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检验模型的拟合度和鉴别效度。并采用验模数据库的患者数据进行外部人群的验证。基础研究:(1)将裸鼠随机分为5个组:空白组(无处理)、对照组、贝伐珠单抗组、PAI-039组、贝伐珠单抗+PAI-039组;(2)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利用A549细胞构建皮下肿瘤模型,记录肿瘤生长曲线;(3)瘤体体积达500mm3时,按分组情况给药;给药结束后,所有鼠进行下腔静脉部分阻塞模型(inferior vena cava stenosis model,IVC)构建;(4)对空白组,对照组,贝伐珠单抗组术后8h及所有组术后24h的血栓块的体积和重量进行分析,并采用HE染色分析血栓溶解率;(5)对肿瘤组织进行C31免疫组化分析;(6)ELISA技术分析裸鼠血清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complex,t-PAIC)的浓度;(7)采用Western Blot及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对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的PAI-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临床研究:本研究共纳入944例符合要求的肿瘤患者,其中血栓组472例,对照组4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入组患者随机分配到建模数据库和验模数据库。经过对建模数据库的分析,最终发现化疗、高血压,VTE病史,近一个月内的手术史,PICC置管处理、D二聚体≥1.805(μg/m L)、PT<12.85(秒)、血红蛋白≤114.5(g/L)和CRP≥7.575(mg/L)是肿瘤患者并发VTE的危险因素。利用上述的危险因素构建了一个专门针对住院肿瘤患者的VTE风险评估模型,经检验,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和较好的鉴别效度。利用验模数据库对模型进行外部人群的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能够较好的鉴别住院肿瘤患者的VTE风险。基础研究:(1)成功构建了裸鼠皮下肿瘤模型;(2)由肿瘤组织生长曲线和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结果可知,贝伐珠单抗处理后,肿瘤组织的新生血管生成数量明显减少,从而影响了肿瘤组织的生长过程;(3)通过对IVC术后血栓块体积和重量分析可知:肿瘤的微环境会促进血栓的形成,而贝伐珠单抗的使用会加剧肿瘤微环境中血栓的形成,且PAI-1在其中具有潜在作用;(4)HE染色结果显示,贝伐珠单抗的使用会抑制血栓的自然溶解过程。(5)ELISA结果显示,贝伐珠单抗会增加血液中肿瘤来源的PAI-1浓度水平和PAI-1抑制纤溶的活性;(6)Western Blot及RT-PCR技术结果显示,贝伐珠单抗处理组的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中的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被抑制了,而PAI-1蛋白、PAI-1 m RNA的表达则被促进了。结论临床研究:我们从住院肿瘤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了一种新的针对住院肿瘤患者的VTE风险评估系统,即根据9个风险因素:化疗、高血压,VTE病史,近一个月内的手术史,PICC置管处理、D二聚体≥1.805(μg/m L)、PT<12.85(秒)、血红蛋白≤114.5(g/L)和CRP≥7.575(mg/L)来评估住院肿瘤患者并发VTE的风险。基础研究:肿瘤微环境会促进血栓形成;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的使用会抑制肿瘤VEGF蛋白的表达,中断了VEGF对肿瘤细胞表达PAI-1的抑制,从而增加了PAI-1的表达,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
其他文献
目的进行中晚期肺腺癌获得性T790M突变与一般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探索易发生获得性T790M突变的肺腺癌患者的基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搜集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20年09月接受EGFR-TKIs治疗的119例中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SPSS22.0软件卡方检验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吸烟史、突变类型及服用靶向药物)、初始血清学状态(肿瘤标记物C
目的:探索通过化学合成方式构建具有磁共振成像和胰腺癌基因沉默作用的多功能影像分子探针的合成条件,并在体内外评价该分子探针的生物特性、显影条件和治疗效果。方法:1.PEI/SPION基因载体的构建。通过有机高温热分解法制备尺寸均一可控的有机相SPION晶体,通过动态光散射法(DLS)检测了其粒径大小和分布,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晶体的分布与晶面间距。用N,N’-羰基二咪唑(CDI)对胆固醇(Ch
目的:探讨预防性卵巢切除术在原发性T4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于2011年11月至2018年09月期间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T4期结直肠癌女性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纳入标准:术后病理分期(p TNM)分期为p T4期的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且病理证实为R0切除。排除复发性结直肠癌患者。按是否行预防性卵巢切除术分为预防性卵巢切除组(94例
背景及目的:胃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术后的5年生存率为20-35%。目前,基于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的辅助放化疗是胃癌患者术后的首选治疗方案。由于肿瘤的异质性,不同患者接受该治疗方案后的生存结局差异较大。因此,亟需识别一个标志来预测胃癌患者术后接受5-FU辅助放化疗后的生存,为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本研究共收集了来自芯片和二代测序平台检测的1252例胃癌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 pylori)与原发性肝癌(HCC)的关系,进一步明确H pylori是否为肝癌的影响因素,为临床上肝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今发表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Library等数据库中的国内外文献,收集关于H pylori和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受试患者年龄和性别、种族不限,实
胶质瘤是恶性脑瘤中最具侵袭性的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以及很强的迁移侵袭能力,无法被目前传统的手术治疗以及放化疗所根治,胶质瘤的高复发性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率,因此胶质瘤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抑制胶质瘤的迁移与侵袭。迄今大部分药物对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的离体实验都是在高糖培养基中进行的,这些培养基含有25 m M的葡萄糖,接近于在体血糖浓度的5倍,而血糖浓度的葡糖糖在细胞培养中则常被称为低糖(标记为LG
目的目前关于KLF6去泛素化过程的研究较少,本课题旨在筛选出KLF6的去泛素化酶,探索去泛素化酶USP26调控KLF6的分子机制以及对宫颈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1、在Hela、MCF-7、Huh7等细胞系中加入MG132处理6h,Western blot检测KLF6蛋白水平的变化,挑选出KLF6蛋白水平升高的细胞系作为目的细胞系。2、将已构建的约96个去泛素化酶质粒转染进293T、Hela细
【研究目的】检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癌组织中B7-H3分子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量的临床意义;然后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究抑制B7-H3分子对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以及对HCC的免疫治疗作用,初步探讨对HCC免疫微环境的影响。【研究方法】1.收集61例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医师诊断的HCC癌组织样本,通过随访调查,收集整理这61例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2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是目前全世界的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具有早期诊断困难、容易复发、预后差等特点。深入研究肝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的相关影响因子和作用机理,探索肝癌早期诊断、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和预测转移、复发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因具有临床意义,成为近年来肝癌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近年来,由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不断进步与完善,人们对
目的:探讨SAE1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及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下载TNBC组织及正常组织信息共558例,再使用R语言软件(http://bioconducto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