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照护的困境与对策——以B县民办养老机构为例

来源 :长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nnnnnx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家庭照护者的数量却在不断减少,导致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农村社区的养老功能尤其是照护功能未开发完善的情况下,机构照护作为多元化照护供给体系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十二五”期间,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建立与发展起来,但由于我国长期照护体系尚未完善,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在失能老人的照护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以河南省B县的5家农村民办养老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这5家民办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的照护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本文首先描述了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经营情况、入住的失能老人情况、照护服务供给情况以及护理人员队伍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在失能老人照护方面存在困境主要有照护服务内容与配套设施不完善,主要偏向日常照料服务;护理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专业水平低;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在照护服务和护理人员的管理上不规范;政府未完善和落实照护服务供需方的补贴政策。
  针对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存在的困境,本文给出的切实解决思路是:通过明确政府政策支持和监管的责任、改善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日常照料服务、建立健康档案、为机构护理人员提供多形式的培训、按护理工作年限来逐步提高待遇、鼓励发展城乡养老机构“结对子”以及发挥社会多主体的作用,来逐步提高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服务质量。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新型农村社区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和资源共享,而在农村营造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自2009年大力推广至今,新型农村社区在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新型农村社区模式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失衡,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低下、结构失衡
在人口老龄化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在日益增加,一系列的养老问题随之而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和谐的发展,怎样解决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农村“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现象更为明显,如何根据农村地区的发展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有限的社会养老服务资源,针对农村地区的特点,构建一个适合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的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安全网,发挥着必不可少的兜底作用。河南省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6年开始实施,标准不断提高,截止2018年6月底,全国平均城市低保标准为563元/人/月,较上年同期增长了7.5%,共保障了1224万城市低保人员的基本生活[1]。城市低保虽然保障了这些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但并不能帮助他们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实现自身的发展。调查发现,拥有完全或部分劳动能力的低保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家庭结构逐渐的转变,从而衍生出一个特殊群体——“空巢老人”。而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现实冲击,仅依靠子女养老的方式已不再适合现今社会的发展。如何满足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选择何种养老模式来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城市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进步,有利于社区建设的进步和完善,有助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