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科尔德公共知识分子形象分析——论索尔·贝娄《院长的十二月》中的主人翁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csp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尔·贝娄是美国文学史上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贝娄很多小说的主人翁都是知识分子,关于知识分子的研究在现代也是热点问题。贝娄用他的笔向人们展示了在这个知识高度专业化,文化被金钱控制的后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抗争。本文以爱德华·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其他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的言论,分析贝娄《院长的十二月》中主人翁阿尔伯特·科尔德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索尔·贝娄的生平、文学创作以及其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也总结了有关“知识分子”的言论,并着重阐述了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第二章分析了科尔德身上所具有的“业余性”品质,不管是身为记者,教授,还是院长,他都能不局限于专业,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社会领域,面向公众,这正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所必需的品质。第三章分析了科尔德的“流亡知识分子”形象,虽然科尔德并没有真正的流亡经历,但在美国的主流社会中,他一直保持着“局外人”,“边缘人”的身份,而正是这种“局外人”,“边缘人”的身份使他能够不畏权势,对权力说“不”。第四章分析出科尔德是穷人和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是一个有着道德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公共知识分子。第五章总结出了贝娄通过《院长的十二月》中的科尔德对于后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期许:知识分子应该走向公众,成为一名不畏权势,具有道德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公共知识分子。
其他文献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英语的全球化发展模式,同时也出现了英语本土化倾向。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一直备受争议,其焦点主要集中于界定“中国英语”概念,相关实证性研究较
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1940-1992)因其反传统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而蜚声当代文坛。自称“解神话”的人,卡特一身致力于粉碎西方文学传统中的各种神话,尤其是父权制社会的女性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广告业务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今天的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十大广告强国之列。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广告翻
文化维度是霍夫斯泰德对文化因素进行定量研究时采用的概念,他提出的区别不同国家文化间差异的五个价值维度是跨文化交际学理论的一大巅峰,长期导向就是以东方文化为基础创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