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针对公司股权结构的研究表明,在世界范围内,除英、美等国出现高度分散的情况外,其余国家都存在股权高度集中的现象,上市公司大多都存在终极控股股东。终极控股股东通常采用分类投票权、交叉持股及构造金字塔式持股结构分离控制权与现金流权,以利用较小的现金成本掌握较大的控制权。金字塔式持股结构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家族公司。这种复杂的股权结构会对公司价值产生怎样的影响?股权分置改革后,伴随大量限售股解禁上市流通,家族上市公司价值受两权分离的影响又如何?这些问题,是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我国家族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与之相随的公司治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屡见不鲜,对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破坏,给我国证券市场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本文按照文中所提出的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界定标准,在我国2008-2010年A股市场中筛选出了571家家族上市公司,共1245个样本,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计量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我国家族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不仅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扩充,而且在本文最后对家族上市公司合理安排股权结构、寻求提升公司价值的途径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基于家族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若干理论基础,对两权分离给家族上市公司价值带来的影响做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和评述。随后又对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和控制权私利理论,并对两权分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做了理论分析。然后利用我国A股市场2008-2010年家族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现金流权、控制权、两权分离系数的分布特征及变动趋势,金字塔式持股结构下现金流权、控制权和两权分离系数对家族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以及股改完成后,解禁期结束,限售股流通上市所带来的两权分离系数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变化。最后总结了本文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并指出在未来研究中值得探讨的若干问题。本文共五章,各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导论。本章从国内外有关股权结构现有研究成果、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股权结构的特征及所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两方面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说明了整篇文章的思路及框架,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2章研究综述。本章分别对国内、外学者对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公司价值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其进行综合评述,说明了前人研究成果对本文的引导。第3章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对本文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包括对家族上市公司、控制权、现金流权及两权分离的概念的界定;其次,列出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和控制权私利理论,并进行了必要的阐述;最后,理论分析了两权分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第4章实证研究。本章首先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然后说明了本文数据的来源、样本筛选方式及变量的设定,构建了本文的计量模型;其次对各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文引入Tobin’s Q值作为公司价值的衡量值,通过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现金流权、控制权及两权分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第5章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有待研究的问题。这一部分总结了本文研究的结论,并针对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在最后指出了在未来研究中值得探讨的若干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终极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比例越大,我国家族上市公司价值越高。终极控股股东拥有的现金流权比例越多,其自身利益与上市公司的利益越紧密相关,终极控股股东有动力改善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提高上市公司业绩。我国家族上市公司价值与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呈正相关关系。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使得控股股东能够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对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约束,从而降低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成本,对公司价值产生正向效应。我国家族上市公司价值与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呈负相关关系。两权分离使终极控股股东依靠较小的现金流权就能获取相对较大的控制权,使其能够凭借控制权转移上市公司资源获取控制权私利,却只需承担与现金流权相对应的损失,如此便产生了利益侵占的动机,激发了终极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冲突,增加了代理成本,给公司业绩带来不利影响。在实证研究中,本文发现当终极控股股东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所持上市公司限售股比例越高时,两权分离程度对公司价值的负面影响更显著。这主要是控股股东持有限售股的成本极低,且不随市场波动,他们掌握了公司控制权,通过两权分离侵占上市公司的动机更加强烈。本文的主要贡献是:(1)理论上,深入探讨了家族上市公司两权分离对公司价值影响背后的作用机制。国内学者在家族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领域中,充满了争议。由于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起步较晚,在本世纪初才出现了高速发展,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披露数据不准确,间接导致了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研究成果。以往相关方面的实证研究主要揭示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对这些关系形成的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从理论上在这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2)实证中,将本文研究与中国证券市场制度背景相结合。本文考虑了中国上市公司通过2005年正式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随着解禁期的结束,限售股可流通上市交易这一制度背景,在计量模型中加入了流通股比例这一控制变量,并观察了终极控股股东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所持限售股比例高低不同的情况下,两权分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如此,将本文的研究充分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相结合,更真实地反映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的现状。从而充实了我国家族上市公司在股改后一定时期内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研究这一领域的文献。本文以我国家族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与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我国家族上市公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相关,因而两权分离程度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本文引入制度因素,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在未来的研究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1)无论在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还是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都大量存在。由于时间限制,本文并未针对不同类型的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做比较研究。(2)对我国家族上市公司持股模式进行观察发现,控制权实现模式主要分为直接控股和金字塔式持股结构,不存在交叉持股的情况,是因为我国法律禁止交叉持股。可进一步探讨我国家族上市公司实现控制权的决策模式,并深入挖掘各种模式之下产生的委托代理和公司治理问题。(3)许多终极控股股东控制了不止一家上市公司。由于他们在这些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不同,会使他们在各上市公司的利益有所差别,甚至有时会产生冲突,导致侵占动机和行为进一步复杂化,造成的侵占后果更加严重。可以对家族控制人控制多家上市公司现金流权、控制权及其分离系数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做进一步研究。(4)本文引入了家族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解禁期结束,限售股可上市流通交易这一制度背景下,流通股比例这一对家族上市公司价值有影响的控制变量。样本集中于2008-2010年这三年,由于股权分置改革给家族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增加年份数、扩大样本容量,对制度环境给两权分离及公司价值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为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