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羊痘(Goat pox)是由山羊痘病毒(Goat pox virus,GPV)引起的一种高密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危害山羊生产最严重的疾病之一。1997年被国际兽医局(OIE)列为A类重大动物传染病,在我国该病属一类动物疫病。2003年,广西柳州市的柳江县、鹿寨县、柳城县和柳南区的山羊群发生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皮肤和可视粘膜丘疹为主要特征的疫病。通过对典型病例剖检、病原分离、电镜观察和动物感染试验,证明发生的疫病为山羊痘。该病在广西首次出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柳州市各县区都有山羊痘发生,其中养羊较多的柳江县、融安县和鹿寨县最为严重。本次山羊痘疫情流行区域广,传播速度快,无明显季节性,其发病无年龄和性别差异。全市共有248群山羊发病,其发病率为8.33-100%,死亡率为1.67-77.5%。平均发病率为25.28%,平均死亡率为4.89%。病羊表现在皮肤无毛处和嘴巴、鼻子、肛门、乳房、股内侧、尾内侧等毛少地方均可见明显的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痘疹结节,严重病例在有毛地方也长有痘疹结节。其病理变化表现为口腔牙龈、口腔黏膜、喉头也有大小不一的白色痘疹结节;舌黏膜上的结节常见破溃而形成溃疡;肺部可见融合的实变区和大量分布在肺表面的白色结节;瘤胃、真胃黏膜有弥漫性结节丘疹;消化道黏膜也有丘疹形成。通过采取疫情普查、封锁、消毒、限制动物流动、紧急免疫、扑杀等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国内还未见有一个统一的、快速的诊断监测方法,而目前市场上很难购买.到山羊痘的诊断试剂。关于山羊痘防治方面有不少的报道,但是大多只是限于疫苗接种和对有临床表现山羊的治疗,而在疫苗接种后进行免疫效果检测很少有报道。因此,建立简便,快捷的诊断监测方法对山羊痘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建立了一种简便快捷、特异性、稳定性良好的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方法,期望为山羊痘的流行病学调查、疾病的诊断、疫苗免疫后抗体的监测和有效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运用建立的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方法,对山羊痘活疫苗的不同的接种方法和剂量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山羊免疫抗体的影响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疫苗皮内注射和皮下注射方法产生的免疫抗体随时间不同存在差异;不同批次的山羊疸活疫苗效价无差异;母羊比公羊有更好的免疫应答,不同年龄段的免疫有可能出现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