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岸带(Riparian zone)生态系统处于水陆交界带,属于敏感边界。因此河岸带系统中的植被通过过滤和截留沉积物、水分以及营养物质等来协调河流横向和纵向的物质和能量流,因而在与之相关的土壤侵蚀程度降低、渠道稳定化、生物栖息地保护以及水质改善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河岸带植被对保护和维持河岸带的功能和作用的完整性及连续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Braun-B lanquet的野外调查方法对长江上游江津段德感坝河岸带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植物群落调查、植被和环境的关系分析,揭示了德感坝河岸带植物区系组成、类型、分布、多样性等特征,具体结果如下:1.通过对德感坝河岸带植物区系特征的分析,发现,德感坝河岸带植物种类贫乏,区系组成简单,共有植物20科37属44种,其生活型组成仅为草本组成。其中,调查的3条样带中,汛期前,A样带的植物种类及数量都较B、C两条样带少,而汛期后,三条样带的植物种类及数量基本相同。对比长江三峡地区干流河岸带植物群落和重庆市主城区两江消落区植被调查及其景观配置研究也可知,整个研究区域的植物种类及数量较低且贫乏。结果表明,德感坝河岸带受人为活动干扰较严重。2.采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分析了德感坝河岸带植被的群落类型,分为汛期前和汛期后,结果表明:汛期前德感坝河岸带植被有3个群丛,即野青茅+酸模叶蓼群丛(Ass. D. Arundinacea Beauv+Polygonum lapathifolium);狗牙根+酸模叶蓼群丛(Ass. Cynodondactylon(Linn.)Pers+Polygonum lapathifolium);狗牙根群丛(Ass. Cynodondactylon(Linn.)Pers)。汛期后德感坝河岸带植被有2个群丛,即野青茅+尼泊尔蓼群丛(Ass. D. Arundinacea Beauv+Polygonum nepalense Meisn);狗牙根群丛(Ass. Cynodondactylon(Linn.)Pers)。对比长江三峡地区干流河岸带植物群落的初步研究和重庆市主城区两江消落区植被调查及其景观配置研究可知,不论汛期前还是汛期后,德感坝河岸带植被类型构成较为简单,仅为草丛,且从群丛数量上来看也仅有2-3种类型。3.对德感坝河岸带的植被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可直接或间接体现物种结构类型、组织水平、发展阶段、稳定程度、和生境差异。调查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域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物种组成较少、植株矮小且稀疏,,群落多样性水平较低。从季节上看,汛期前,A样带植被物种多样性比B、C两样带低,且相差很大,B和C样带之间基本相同;而汛期后,三条样带的植被物种多样性基本相同,主要原因是B和C受洪水影响较为严重,另外,气候等其他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其中,A样带属于岸坡农田区域,受人为干扰十分严重,诸如农田开垦及采砂等,受洪水效应影响较小,所以不论汛期前还是汛期后,A样带植被物种多样性基本保持不变。德感坝河岸带植物丰富度指数在2.00~21.00之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0.47~2.46之间,Simpson多样性指数在0.63~0.99之间,Simpson优势度指数0.79-0.39之间,表明德感坝河岸带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物种组成稀少。尽管德感坝河岸带植被多达20科37属44属,但是由于以草本植被为主,因而群落显得十分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