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椎动脉损伤可继发于颈部贯通伤及闭合伤。虽然关于闭合性颈部创伤所并发的椎动脉损伤在早些时候被认为是罕见的[1][2],然而后来文献报导表明这种并发症并不少见。几项前瞻性的研究指出,在闭合性颈椎小关节脱位的情况下,更为容易继发椎动脉损伤[3][4][5][6]。本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建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动物模型,研究该损伤条件下椎动脉损伤发生的情况及损伤机制;通过2D TOF(two dimension-time of flight) MRA(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诊断椎动脉损伤的发生,并通过椎动脉造影证实MRA这种检查方法的有效性;通过病理检查研究椎动脉损伤后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改变之间的联系。方法:选用26只犬建立屈曲暴力条件下犬颈5-6小关节脱位模型。26只犬按照手术预处理不同分为三组,A组:6只,切断犬C5-6间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B组:10只,切断犬C5-6间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关节突关节的关节囊及黄韧带。C组:10只,在B组的基础上切断C5-6间前纵韧带。术后24小时在同样条件下用BIM-II型卧式撞击机以屈曲剪式暴力对这3组动物进行撞击实验,通过颈椎正侧位X片证实有无小关节脱位的发生。撞击伤后24-48小时通过2D TOF MRA技术诊断该损伤条件下是否有椎动脉损伤的发生,并通过椎动脉造影进一步证实椎动脉损伤的存在。对这3组动物均进行了病理学检查,观察颈椎小关节脱位平面、脱位平面近端、脱位平面远端及脱位平面对侧的椎动脉的病理变化。实验结果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各组之间率的差异用Fisher精确检验法检验。结果:1.A组动物均未发生小关节脱位;B组有5例发生小关节脱位;C组有9例发生小关节脱位2.12只未发生小关节脱位的犬中,影像学检查结果椎动脉均为正常;14只发生小关节脱位的犬中,经影像学检查有8只发生了椎动脉损伤。3.当MRA预期位置获得完整的血流成像或完全无血流成像时作出的影像学诊断与通过椎动脉造影检查获得影像学诊断相符合。当MRA预期位置不能获得完整的血<WP=8>流成像,表现为血管狭窄变细时,经过椎动脉造影证实其结果可以为血管痉挛,亦可最终发生闭塞。4.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情况下,病理学检查均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为血管内膜破裂,伴/或不伴中弹性膜断裂,附壁血栓形成。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的部位大多在小关节脱位平面水平,也可以在小关节脱位平面以下。结论1.颈椎小关节脱位易并发椎动脉损伤,该条件下损伤发生的机制在于:瞬间暴力的牵拉造成血管内膜的撕裂而诱发血栓的形成,但椎动脉对缓慢牵拉有一定的耐受力。2.MRA在诊断椎动脉损伤方面是一种高敏感度和特异度的检查手段。3.MRA不能区分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血栓,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可以出现假阳性。4.病理结果表明椎动脉的损伤部位大多发生在小关节脱位平面水平,也可以在小关节脱位平面以下,对于单侧小关节脱位,椎动脉损伤的发生与小关节脱位侧相一致。椎动脉损伤后主要的病理变化为血管内膜破裂,伴/不伴中膜破裂,附壁血栓形成。5.黄韧带、关节突关节关节囊和前纵韧带是维持颈椎关节突关节稳定性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