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nm准分子激光对白癜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4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白癜风(vitiligo)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局限性或泛发性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病率为1%~2%,10~30岁为该病的发病高峰期,约占总患者数的62.65%。国内外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息息相关。治疗白癜风的方法众多,从2001年开始应用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这种治疗与最重要的病理因素T细胞之间的关联仍有待探索。以往有研究表明白癜风病灶微环境、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表达异常,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表达发生变化,本实验研究了55例白癜风患者的外周血标本,监测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组、青年组、中年组)非节段型白癜风(1级~2级)患者用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前后Treg细胞表达的变化、皮损范围的变化以探讨其在白癜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门诊于2020年3月~2021年12月医院就诊的非节段型白癜风(1级~2级)患者55人(病程<6月),准备接受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30次(2次/周),抽取治疗前后外周血各3 ml。110份外周血,通过抗原抗体结合的方式来标记外周血中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Treg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用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前后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Treg细胞的水平。使用SPSS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白斑疗效判定标准:白斑完全消退为痊愈;皮损改善≥50%为显效;皮损改善10%~49%为有效;皮损改善<10%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使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分组白癜风患者的临床疗效:儿童组、青年组、中年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9%、73.1%、50%。儿童组和青年组比较,χ~2=0.946,P>0.05,无统计学意义;儿童组和中年组比较,χ~2=3.987,P<0.05,有统计学意义;青年组和中年组比较,χ~2=2.58,P>0.05,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后各组Treg细胞水平组间比较分析: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两两对比,发现儿童组Treg水平大于中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两两对比,发现儿童组Treg水平大于青年组、中年组,青年组Treg水平大于中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后各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Treg细胞及CD4/CD8的水平对比分析:儿童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Treg细胞及CD4/CD8水平升高,CD8+T淋巴细胞水平降低,相应的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青年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Treg细胞及CD4/CD8水平升高,CD8+T淋巴细胞水平降低,相应的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中年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除CD8+T淋巴细胞无变化外,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Treg细胞及CD4/CD8水平升高,相应的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非节段型白癜风(1级~2级)患者外周血中的Treg细胞水平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儿童组Treg细胞水平高于中年组。2.所研究的三个年龄段非节段型白癜风(1级~2级)患者经过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后,Treg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增高。3.所研究的三个年龄段非节段型白癜风(1级~2级)患者经过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后临床有效,其中儿童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中年组。
其他文献
<正>【设计说明】《出师表》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文章。本单元是文言单元,旨在让学生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讽谏艺术,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出师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意在劝勉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明自己以身许国的忠心。文章情真理足,辞婉心切,感人至深。本教学设计巧辟新径,从称谓角度入手
会议
目的:探究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体负荷水平和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发病后90天的临床神经预后情况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了195例2019年9月—2021年6月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AIS患者。入组患者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予以管理危险因素、抗血小板/抗凝、
学位
研究背景:脑梗死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高,成为引发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的预后更差,死亡率更高,其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995年阿替普酶(Alte Plase)的问世使脑梗死超早期的治疗得到了革新,但是仍
学位
目的:1.比较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保守药物治疗与血管内治疗的疗效。2.比较不同侧枝循环亚组中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科或神经内科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为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70%~99%)患者199例,提取所有患者的人口统计
学位
背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在临床上表现为情绪障碍、认知障碍、步态不稳等,其中抑郁症状在脑小血管病患者中的发病率可占10%以上。越来越多的研究陆续证明抑郁患者中缝核回声减低、脑血管反应性降低、脑血流调节功能受损。但目前关于合并抑郁的CSVD患者中缝核回声的研究较少,对合并抑郁的CSVD患者中缝核回声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关系尚无报道。目的
学位
背景: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是指血压(blood pressure,BP)发生改变的时候,维持足够大脑灌注的一种内在能力。近年dCA(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的检查逐渐得到临床研究者的关注,发现在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脑小血管中均存在dCA受损,但关于dCA检测手段及结果判定尚未有一致推荐。“脑小血管疾病”一词是
学位
背景:脑卒中(stroke)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等特点,其中缺血性卒中是我国最常见的卒中类型。我国每年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约40-50万是由于颅内动脉狭窄所致,而最主要的责任动脉狭窄类型则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rteriosclerosis,ICA)型,也是导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ar
学位
目的:通过对急性重症脑血管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以期找出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指导临床医师采取积极措施进行相应干预,使得患者临床预后得到明显改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到2021年9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140例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分为84例急性重症缺血性脑血管病及56例急性重症出血性脑血管病。分析不同类型、性别、住院
学位
目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发病初期,其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较轻微,很少得到重视,随着病情不断发展,会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在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病因中占很大比例。本研究旨在探索CSV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构建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模型及风险评分,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诊治策略。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
学位
目的:通过比较是否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两组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浓度,以及Lp(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同类型及急性脑梗死梗死部位和体积不同的差异性进行比较,探讨脂蛋白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1.入组对象及分组: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总共711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本院住院的符合纳入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