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场地效应对震害的影响一直是近几十年来被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历次破坏性地震的震后灾害调查表明,同一次地震中,震源距离相近但不同条件场地上的震害现象差别显著。研究发现在较软场地上的震害情况总是较坚硬场地上更严重,因此划分场地类别对工程抗震至关重要。利用钻孔波速数据进行场地分类最为直接有效,但想要实现整个区域的场地类别划分较为困难。本文利用公开的地形及地质数据,调查其与钻孔波速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实用有效的区域场地分类方法,主要工作内容及取得的结果如下:1.收集整理了四川省、河北省、陕西省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千余个工程场点的钻孔剖面数据,计算了每个场点上近地表30米的平均波速值(VS30),对于钻孔深度不足30m的场点,采用常数外推方法和线性对数外推方法计算VS30值。利用公开的全球30弧秒DEM数据,计算上述四个省区的地形坡度值,分别建立地形坡度与基于美国规范标准和中国规范标准的场地类别关系矩阵,给出了基于美国规范标准和中国规范标准的中国区域场地分类图。通过对分类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基于地形坡度的分类方法因四川地区特殊的地表沉积特征并不适用。最后利用3弧秒和9弧秒的DEM数据分析基于地形坡度的分类方法对DEM数据精度的敏感性,发现30弧秒精度的DEM数据更适用于本方法。2.针对基于地形坡度的分类方法在四川地区不适用的问题,发展基于更多地形特征的场地分类方法,即基于地形坡度、表面纹理及局部凹凸度三种地形特征的分类方法。利用新疆地区的30弧秒DEM数据,根据决策树理论按地形特征将整个地区分成16个类别,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建立VS30经验估计模型,并划分新疆地区的场地类别。将分类结果与基于地形坡度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发现引入表面纹理和局部凹凸度两种地形特征后,较采用地形坡度单一特征的方法,提升了分类准确率。最终采用该方法给出了四川地区的场地分类图。3.基于大比例尺地质图数据,建立地质年代和成因与基于美国规范标准的场地类别关系矩阵,对比了Wills的研究结果,说明新建立的关系矩阵更加适用于我国的区域场地类别划分。发展了两种综合考虑地形与地质数据的场地分类方法,给出了分类流程,以新疆地区为例分析验证了综合方法较使用单一的地形或地质数据的方法提高了分类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