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铝水滑石对Cd(Ⅱ)吸附及其吸附机理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ou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DH可作为吸附剂用于水中Cd(Ⅱ)去除,在LDH(3:1)浓度为1.0g/L、40°C的条件下,180min达平衡,对Cd(Ⅱ)去除效果最好,吸附量为49mg/g。LDH吸附对Cd(Ⅱ)为pH依赖,Cd(Ⅱ)的去除率随pH值的增大而明显加大。经高温焙烧所得的LDO去除水中Cd(Ⅱ)的能力远远大于LDH,表现出极强的吸附Cd(Ⅱ)的性能,500°C条件下焙烧所得LDO吸附效果最佳。700mg/L Cd(Ⅱ)溶液中, LDO(500°C)浓度为1.0g/L、Cd(Ⅱ)浓度为700mg/L、60°C的条件下120达吸附平衡,Cd(Ⅱ)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91.2%,吸附量为638.4mg/g。与LDH不同,初始pH值对LDO去除Cd(Ⅱ)效率影响较小,LDO在水中可通过“记忆效应”恢复其层状结构,在重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OH,使反应液pH急速升高,从而使初始pH值难以稳定。LDO是通过表面物理吸附、表面络合以及化学沉淀吸,特别是重构引导促进吸附来附水中的Cd(Ⅱ)。用为15%体积分数的甘油液改性LDH吸附水中的Cd(Ⅱ)效果最佳,较未改性的LDH的Cd(Ⅱ)去除率提高了17.0%。G-LDH保持水滑石典型晶体结构不变,晶体纯净较高,粒径变小,粒径分布变窄即粒度均匀,表面积增大,分散度好。焙烧后的G-LDO具有更大比表面积和更加发达的孔隙结构,更易发生吸附或更好的发挥“记忆效应”,促进Cd(Ⅱ)发生化学沉淀,所以G-LDO吸附效果最好。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LDO对Cd(Ⅱ)的吸附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及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且吸附易于进行(Ea37.10kJ/mol),说明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吸热过程。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Cd(Ⅱ)在LDO上的吸附以配位基交换、化学键等强的作用力(ΔH022.84kJ/mol)为主,且吸附自由能ΔG为负值,其绝对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说明吸附是自发化学过程,升高温度可提高LDO的吸附能力。吸附熵变(ΔS)为正值,说明该吸附过程是熵推动不可逆过程,解吸不易发生。在60oC和初始pH5.8时,LDO对Cd(Ⅱ)的饱和吸附量为875.0mg/g。LDH和LDO吸附Cd(Ⅱ)和P的实验证明,磷酸根促进水滑石吸附Cd(Ⅱ),且一定范围内,水滑石对Cd(Ⅱ)的吸附量随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磷的添加顺序影响水滑石对Cd(Ⅱ)的吸附效果,同时吸附和先吸附磷后吸附Cd(Ⅱ)的效果相近,但先吸附Cd(Ⅱ)后吸附磷的效果较差,说明水滑石吸附重金属所需能量较多。
其他文献
幼儿园主题教育背景下的家园互动是教育改革下逐渐发展完善出来的新型教育理念,幼儿园主题教育背景下的家园互动理念主要是以幼儿为本,使得幼儿可以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理
我国的猕猴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但在国际市场的出口份额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将猕猴桃鲜果加工成多样化的深加工产品是目前猕猴桃产业的重点发展趋势。具体到所有的
为优选舰船执行不同任务时动力系统最佳运行方案,首先综合考虑舰船任务特点、动力系统使用管理经验等因素,给出舰船动力系统使用效能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然后,
位序调查法统计的是各套教材的生字数量、在各册与课文的分布及出现的先后顺序。所谓位序主要是对首次出现的生字所作的调查,即对首次出现的生字通过册的先后、一册书中课文
国家是保障人民基本权力与根本利益,囊括血缘、地域、经济、文化的政治共同体,它产生于社会、高于社会并日益同社会相分离。国家认同实质上是对本国社会共同体及其所属社会形
目的了解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2014年产科住院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现状及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情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目前建筑立面设计愈来愈突显地域风格和时代气息,装饰面层大多采用新型材料和特殊工艺而显得富丽堂皇、丰富多彩.正是由于这种现状,使得建筑物外墙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患者50例(观察组),选择同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复发作未进展为脑梗死的
自1953年清华南学首创政治辅导员制度以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就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己经成为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
以核桃壳为原料,经水热炭化-KOH活化制备活性炭,并将其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采用低温氮气吸附、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系统研究核桃壳活性炭的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