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管校聘”教师管理制度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ei88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时代以来,义务教育的工作重点由普及转向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使教师在县域范围内进行有序流动,国家出台了“县管校聘”政策。“县管校聘”教师管理制度是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实行的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进行统筹管理的制度,目的在于统筹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分配,优化县域内各学校的师资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学校的均衡发展。2020年,L县制定印发《关于推进全县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在全县推行“县管校聘”教师管理制度改革,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本研究采取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围绕教师聘用、教师培训、教师交流和教师保障等管理方面探究了L县“县管校聘”教师管理制度的实施现状。通过调研得出L县实施“县管校聘”教师管理制度存在以下问题:在教师聘用方面,聘用岗位数量饱和,考评机制不规范;在教师培训方面,学校对“县管校聘”教师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对教师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在教师交流方面,交流方式固化,教师的交流满意度不高;在教师保障方面,“县管校聘”教师管理制度缺乏监督机制,配套措施不完善。有鉴于此,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教师聘用方面,以对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进行补偿为价值取向,科学规范地设置聘用岗位结构,建立“多方参与、科学全面”的教师考评机制,制定合理合法的教师退出机制;在教师培训方面,以尊重教师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价值取向,学校要加强对“县管校聘”教师管理制度的宣传、营造积极推进氛围,提供规范化和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在教师交流方面,以赋予教师机会选择和能力释放的自由为价值取向,促进城乡教师的对话、建立互惠协同体,创新教师交流路径;在教师保障方面,以教师享受平等的权利与资源为价值取向,构建监督机制、保障教师权利,完善配套措施、保障教师待遇。
其他文献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积极肯定和深度认同,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力量。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自信,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深刻指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特有的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严峻的
学位
“道体”一词并非由朱熹首次提出,在宋代以前就已被道家、道教以及佛教广泛使用,然其含义并不统一,如《老子指归》中的“道体”为道本身,《道德真经广圣义》中的“道体”则多为万物之本原义,佛教典籍中出现的“道体”则多为涅槃或真如义。整理“道体”的相关文本后发现,该词逐渐获得了形上本体义,其哲学内涵也明显增强。在宋代儒学复兴的大背景下,朱熹以“道体”为切入点来辨异端,认为儒家与释、道最大的不同在于儒家并未将
学位
廉与贪腐相对,对于如何防贪治腐、维护政治清明等方面一直受到各界广泛的关注。在船山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中,廉德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但学界对于船山的廉德思想关注度不足,相关研究阙如。王船山廉德思想是对儒家廉德思想的承继与开新,将船山廉德思想与道德心理学之研究视域相结合,并深入发掘廉德生发与培育的本源性依据,不仅是对王船山政治伦理思想的展开和丰富,亦是对儒家廉德思想研究视域的补充和创新,因此研究王船山廉
学位
我国在国家建设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到台前,“需要”在新时代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本研究着眼于马克思对需要的论述分析人的需要,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提供指导。马克思需要理论诞生在前工业社会时期,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新的生产方式被广泛采用,新兴资产阶级主导地位得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对资本的追逐
学位
汉代是古代中外交流史上最重要的历史阶段之一,自张骞“凿空”后,西汉王朝积极经略西域,与域外各国及诸民族的交流愈发频繁,人员的往来流动也正是这种沟通的见证。两汉时期自域外来到汉地的诸多人士,传世典籍所见不在少数,所见既有来华的质子、贡使及官员,亦有不少贾胡、艺人及传教译经的僧人。然而,较之于传世文献中偏重于中外间官方层面来往的记录,大批出土汉简中所包含的大量有关于汉与西域、匈奴及其他民族间交往的史料
学位
都官作为秦汉时期常设的职官,见于传世文献记载。随着简牍等有关考古资料的出版,尹湾汉简、张家山汉简、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等秦汉简牍材料中陆续可见关于都官的新记载,为都官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本文意在参考之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结合新出简牍材料,运用二重证据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比辨析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中的都官,明确秦汉都官性质,考释都官职权范围,梳理秦至西汉都官演变过程,进一步分析秦汉官僚政治制度的发
学位
党内法规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制度保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延安时期,面对复杂而严峻的革命斗争形势,自身力量迅速壮大且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实践中,开始提出“党内法规”命题,在继承中央苏区制度成果的基础上,加强了党内法规建设。延安时期,党内法规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为指导,弥补了某些方面的缺失,在法规的
学位
院校归属感对学生的学业投入、是否完成学业的选择以及未来的成功发挥重要作用,而人际互动对院校归属感形成起关键影响作用。研究采用H省两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生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本科生人际互动和院校归属感的现状,不同背景特征本科生人际互动和院校归属感水平的差异,以及本科生不同类型人际互动对院校归属感的净影响和条件性影响。统计结果显示:H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人际互动水平较低,不同类型的人际互动
学位
重点大学建设政策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几乎贯穿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始终,制定了重点大学发展战略,不仅可以培养高、精、尖人才、提升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也可以塑造高等教育发展的典范,引领高等教育发展。从1950年重点大学政策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和办学质量在几十年间得到了质的提升,但同时,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招致了社会的批评和质疑。论文对我国
学位
随着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为了培养“新工科”卓越人才,各大高校纷纷从探索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角度着手,来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新工科建设提出了全新的工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等学校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吻合,因此高校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实践途径在于实行通识教育改革,通识教育是通过通识课程来具体落实的,但纵观国内学者对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展开的研究,大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