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一部分HIV阳性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及相关影响因素目的:随着HIV母婴阻断措施的完善改进,HIV母婴传播率呈逐年降低趋势。但中国HIV阳性孕妇合并不良妊娠结局较常见并且引发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仍存在争议。方法:于2004年1月至2020年12月,对中国湖北省的HIV阳性孕妇进行前瞻性研究。探讨湖北省HIV阳性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004年1月至2020年12月,纳入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HIV阳性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及相关影响因素目的:随着HIV母婴阻断措施的完善改进,HIV母婴传播率呈逐年降低趋势。但中国HIV阳性孕妇合并不良妊娠结局较常见并且引发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仍存在争议。方法:于2004年1月至2020年12月,对中国湖北省的HIV阳性孕妇进行前瞻性研究。探讨湖北省HIV阳性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004年1月至2020年12月,纳入本研究中的HIV阳性孕妇共计妊娠638孕次,其中84名(13.2%)HIV阳性孕妇发生87孕次不良妊娠结局。早产(3.8%)、宫外孕(3.4%)、自然流产(2.0%)和胎停育(1.7%)是湖北省HIV阳性孕妇最常见的不良妊娠结局。本研究中死胎、死产、先兆流产、妊娠期高血压和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1.0%、0.5%、0.5%、0.5%和0.2%。通过多因素矫正泊松回归模型分析显示,HIV阳性孕妇妊娠早期暴露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RR=4.077,95%CI:0.521,1.481,P<0.001)和妊娠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RR=2.227,95%CI:0.063,0.991,P=0.026)是HIV阳性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年龄≤30岁的HIV阳性孕妇(RR=-2.513,95%CI:-1.067,-0.132,P=0.012)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较小。结论:建议HIV阳性孕妇在妊娠前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并达到较高的CD4细胞计数水平,可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在妊娠早期暴露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HIV阳性孕妇需警惕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第二部分2004年-2020年湖北省HIV阳性孕妇早产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目的:HIV阳性孕妇妊娠期间暴露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与早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通过对湖北省发生早产的HIV阳性孕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探索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于2004年1月至2020年12月,调查湖北省HIV阳性孕妇早产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004年1月至2020年12月,纳入本研究中的HIV阳性孕妇共计妊娠578孕次,其中24孕次发生早产,554孕次正常分娩。发生早产的HIV阳性孕妇和正常分娩的HIV阳性孕妇在感染HIV的途径存在差异(P=0.009),且发生早产的HIV阳性孕妇其HCV抗体阳性率更高(20.8%vs.2.5%,P=0.001)。在妊娠期间,两组人群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方案(P=0.049)和暴露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孕期(P=0.044)均存在差异。HIV阳性孕妇2004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3年-2016年,2017年-2020年的早产率分别为2.5%(95%CI:-0.3,5.3),3.2%(95%CI:0.4,5.9),4.0%(95%CI:0.8,7.2),6.8%(95%CI:2.7,10.9)。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V抗体阳性(OR=10.745,95%CI:2.702,42.731,P=0.001)和妊娠期暴露于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为基础ART(OR=3.112,95%CI:1.178,8.226,P=0.022)是HIV阳性孕妇发生早产的危险因素。结论:育龄期HIV女性应在妊娠前进行HCV筛查并在抗病毒治疗后再计划妊娠。妊娠期使用以LPV/r为基础ART的HIV阳性孕妇应密切监测胎儿宫内发育情况并及时干预。
其他文献
目的:认知障碍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慢性脑低灌注被认为是阿尔兹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确切病理机制有待阐明,且仍然缺乏特异性的干预方法。已有研究显示,AMPA受体在慢性脑低灌注认知障碍BCCAO模型大鼠海马突触后膜上减少,AMPA受体内化可以诱导突触的缩小及消失。AMPA受体内化抑制剂GluA2-3Y在AD和卒中模型有保护作用,但其在慢性脑低灌注疾病中的作用仍不
背景及目的:近十年来,免疫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取得了巨大进展。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虽已被批准为NSCLC患者标准治疗药物,但单药免疫治疗获益人群有限且疗效仍需进一步提高。免疫检测点抑制剂(ICIs)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的研究热点,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都为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提供了支撑依据。在真实世界中,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在NSCLC
目的:人类骨骼虽然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无法应对临床上的多种广泛损伤。因此,骨缺损的修复依然是骨科临床上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骨移植是目前临床上针对骨缺损问题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但目前用于骨移植治疗的植入物受到极大的限制,自体骨来源有限,异体骨存在免疫排斥、传播传染性疾病等风险。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添加羧甲基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研发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复合羧甲基壳聚糖/海藻酸钠磷酸镁骨水泥(M
为解决以往公路路面坑槽修补存在的劳动强度大、能耗高、污染重等问题,提出一种全新的冷拌冷铺沥青,在介绍其性能特点和混合料配合比的基础上,对其实践应用进行分析,验证了这种新材料的性能与特点,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目的:对湖北省1-3小学生进行为期3年的纵向研究,以了解湖北省小学生近视进展情况,父母近视和环境因素对近视进展的影响,父母近视对小学生用眼环境的影响,以及父母眼保健知识认知情况等,为近视防控寻找新突破口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纵向研究。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纳入湖北省17个地市/洲1-3年级小学生共17137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同一批学生完成3年的随访。所有纳入对象均行视力、电脑验光及身高体重检查
目的:盆底肌(pelvic floor muscle,PFM)是盆腔器官支持系统的关键结构,主要由肛提肌组成,其结构异常和功能障碍可引起临床病理改变,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我国成年女性PFD患病率高达20%~40%,不同年龄段存在一定差异,并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加剧,女性PFD患者明显增加。PFD的病因
目的:肿瘤细胞休眠是引起肿瘤耐药、复发的关键因素之一。Nanog是常见的干性因子之一,其高表达能导致化疗耐药、远处转移,是肿瘤预后不良的独立标志因子。已有文献报道Nanog参与前列腺癌细胞的休眠过程,但Nanog是否调节结肠癌细胞休眠及其具体机制不明。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阐明Nanog在结肠癌细胞休眠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血清剥夺(SF)模拟体内营养相对缺乏的肿瘤微环境,诱导HT29、HCT
目的:验证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中是否有铁死亡的发生,以及探讨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对心肌细胞H/R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新生1~3 d SD乳鼠,提取原代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H/R组和H/R+Fer-1组。H/R组细胞培养52 h后,加入4 mmol/L Na2S2O4溶液,缺氧1 h后,用含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复
儿童变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是指同时患有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综合征,是一种同时累及上下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中医学有“肺开窍于鼻”的记载,论述了“鼻鼽”和“哮喘”的“整体”关系,并对“异病同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提高儿科、耳鼻喉科、中医科、全科及相关专业医师对该病联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特制订本共识。共识制订团队由儿科、耳鼻咽喉科和中医科专家组成,以上下气道同治、中西医结合为原则,阐明儿童变应性鼻炎-
冷拌乳化沥青混合料作为一种新型路面材料,相比于传统热拌、温拌沥青混合料,具有低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施工便捷等优点。但是,研究发现,由于乳化沥青中含有水且冷拌乳化沥青混合料拌和的过程中需要加入外掺水,其在养生后会残留一部分水。论文从残留含水率的角度研究其对冷拌乳化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包括残留水对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低温稳定性及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残留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