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气膜结构应用于建筑只有六十余年的历史,以其自重轻、施工快等优势一度扬威于大跨建筑中,而又因其安全性、维护要求高等方面问题使其单独作为大跨屋盖结构的使命逐渐被张拉膜取代。但这并没有彻底使充气膜结构退出舞台,除在小型建筑和临时建筑中继续得到应用之外,在大跨建筑中也以与其它结构形式相结合的应用方式再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充气膜结构的结构作用逐渐被削弱,同时其表皮功能逐渐被强化。本文通过归纳演绎的方法,总结了建筑历史上结构材料的“去结构化”过程并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为充气膜结构的“去结构化”倾向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充气膜结构的“去结构化”过程还有其特殊性。本文通过大量实例,详细阐述了充气膜结构“去结构化”的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转折处的促成因素。了解充气膜结构“去结构化”的过程只是将其更好地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第一步,其他方面的技术支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本文通过实例阐释了建筑支承结构与充气膜表皮相结合的创新应用,充气膜表皮适用的建筑功能类型,结构空间形态与建筑功能的契合度,建筑安全性与经济性以及关系到建筑节能与建筑室内环境舒适度的相应技术,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充气膜表皮应用于建筑设计和创新的保障。除了追求完善的功能,建筑的外在表现形态也是建筑师倍加关注的,尤其是在大跨建筑的设计方面,技术应用和艺术表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应用当代的建筑审美标准评价充气膜结构“去结构化”过程和“去结构化”后的产物——充气膜表皮,并以充气膜表皮实体建构的具体表现方式与这种审美标准相互印证,总结了充气膜表皮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充气膜表皮作为一种新的建筑材料也丰富了建筑表意的方式,这为建筑设计增添了新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