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羌彝走廊”是我国西南一处南北走向、民族文化原生态保留较好,生态多样性十分丰富,独具生物文化内涵的民族走廊,是世界二十五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藏羌彝走廊”区域内生活着藏、羌、彝、纳西、苗等20多个少数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医药传统知识和文化。近年来该区域已经成为建筑历史理论和遗产保护领域探讨的热点,但其民族医药文化研究尚不系统,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境。该区域民族医药文化如何形成?如何分布?具有什么样的特色?经历了怎样的传承、发展和变迁?各民族医药怎样相互联系?如何在新形势下促进“藏彝羌走廊”民族医药文化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本论文从“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文化出发,立足于“一个中心、三个要素”,聚焦民族医药文化的多样性,重点探索民族医药体系的表现形态(古籍文献、医药理论、民间验方和常用药材)和变迁过程;总结“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的特征,从而阐明生态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共同影响民族医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规律,拓展和丰富民族医药文化研究的内容。进而结合民族医药传承和发展困境的研究,探讨“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整体性保护与传承策略和技术方法,揭示该区域民族医药传承和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研究假说:基于“藏羌彝走廊”生态、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及其民族医药文化尚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整理的现状,提出“以医学人类学为中心,开展基于生态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一个中心,三个要素”)的科学研究,有利于诠释‘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保护与传承的内在规律与特点”的假说。方法:运用医学人类学、民族植物学、文献计量学、民族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参与观察、文献查阅、数据统计等方法收集基础数据信息,运用Excel、NoteExpress、Citespace、TCMISS V2.5和ArcGIS等计算机软件辅助信息处理,开展针对研究对象的多维分析并将结果可视化。结果:(1)“藏羌彝走廊”地区的医药体系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当前的医药体系包括了现代医药、传统医药和民间医药三个部分,西方传教运动、新中国的“中草药”运动和农村医疗卫生政策等共同成就了“藏羌彝走廊”中现代医药绝对的优势地位,民族医药经历了长期的边缘化之后,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开始以替代医学的身份复兴。(2)“藏羌彝走廊”地区民族医药古籍文献贮量十分丰富、形式和种类多样、内容比较驳杂,除藏医药文献相对集中以外,其他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分散。但是均以古文字为主,图文并茂,但难以解读;保存的路径与宗教的关系密切,又与传统造纸工艺紧密结合,目前的挖掘和整理无论是技术方法上还是研究成果上都十分不够。(3)“藏羌彝走廊”地区各民族医药理论总体呈现“天人合一、二分多元”的特色,其完善程度良莠不齐,除藏医药理论外,其他民族医药理论都在近现代的学术研究中不断形塑,呈现出相互借鉴交流的趋势。(4)“藏羌彝走廊”地区各民族常用药物有近5000种,以植物药为主,藏、羌、彝等12个少数民族使用植物药达4370种,其中有十个少数民族使用动物药423种,只有藏、羌、彝三个民族使用矿物药142种;各民族都有独有的药物,藏族最多为2228种,其他11个民族的总和为1174种。各民族常用药物的药材的分布、共同使用情况以及用法的差异与民族居住的生态环境的差异有着一致性,也呈现出族源关系、民族交流历史等方面的影响。(5)“藏羌彝走廊”地区1261首民间验方的分析显示,验方配伍相似度不高,规律性不强,表现出各民族医药传统知识的多样性。验方药物以生活中比较普遍的药食同源的酒的使用频次最高,为138次,其次是主要分布于本地区的植物重楼,频次为54次,反映了民族医药与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紧密结合的特色;当前仍在使用的验方以治疗风湿骨病、妇科等当地常见病为多,是民间医药的优势病种,提示了科学探索的方向,也说明了随着医疗卫生环境的改变,民族医药也进行着调适。(6)传统的寺庙教育为藏医药的传承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其核心理念是与藏传佛教紧密结合的“修行”,与现代高等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羌医药和彝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均面临着规范化要求下的认证制度与当前的医疗实践不相融合的冲突;其他民族医药还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藏羌彝走廊”地区民族医药的保护和传承的关键问题在于主流医药体系的强势下,对有待完善的认证制度过分信赖,以及现代教育模式对传统培养模式的抛弃。(7)“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总体特色是“多样统一”,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决定民族医药特色的关键。根据各民族医药理论、实践和文化等研究的现状,各民族医药可分为五类,其中藏医药的传承和保护模式值得其他民族医药借鉴。结论:“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传承和发展,需要以医学人类学为中心,从生态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三个要素入手,通过全面、系统、动态地进行“一个中心,三个要素”研究,即开展田野调查、传统知识和民族植物学研究,探究和把握民族医药理论的哲学内核和诊疗实践整体特征;加强生态环境和民族医药资源可持续保护、民族医药古籍文献抢救性发掘和整理、特色诊疗适宜技术传承等,以保障“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可持续协调发展。创新点:(1)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要素”的创新研究模式。首次以医学人类学研究为中心,从生态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入手,对“藏羌彝走廊”区域民族医药的基础理论、常用药物、特殊疗法、验方配伍规律等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归纳总结出“藏羌彝走廊”区域民族医药存在着“多样统一”的特色。(2)首次系统阐述“藏羌彝走廊”生态多样性对民族医药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作用。论文以生态多样性为主要出发点,详细描述了区域内民族医药多样性的形成、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比较各民族医药理论、常用药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分别证明对区域内民族医药的特征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态多样性。(3)应用计算机数据库、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数据挖掘和可视化等方法进行辅助研究,发挥各软件的功能和优势,把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医学人文研究相结合,为民族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