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已成为全球共同遭遇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取了哈尔滨市饮用水源地—磨盘山水库为背景,试验共分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植物筛选试验,研究不同浓度营养液和同一浓度营养液下,五种经济植物草木犀、白三叶、野薄荷、马唐、夏枯草的分叶数、根长、茎长及对氨氮和可溶性磷酸盐的去除率;另一部分利用自行设计的小型试验装置模拟缓冲带,选取植物筛选试验的草木犀、白三叶、马唐、夏枯草,通过人工配水模拟农田径流水,进行草种不同配置方式以及草皮与其他生物处理方式结合方式的缓冲带对渗流水和径流水净化效果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在整个培养周期内,植物的分叶数、根长、茎长都有不同的变化,植物适应的营养液浓度也不同。植物对氨氮和可溶性磷酸盐的去除率表现为浓度越低,去除率越大,但夏枯草在三种营养液中的去除率差别不大。(2)五种植物在不同周期下对氨氮和可溶性磷酸盐表现出不同的去除率,培养初期去除率逐渐增大,出现一个峰值,然后有所下降,在试验结束时,培养瓶底部已出现富营养化现象。(3)四种不同的缓冲带配置方式对渗流水的氨氮的去除能力表现为配置方式越复杂,缓冲带对氨氮的去除能力越高,单种在二号浓度对氨氮的去除能力最大为52.19%,两种混栽、三种按顺序、三种混栽在三号浓度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0.52%、66.53%、70.49%,对可溶性磷酸盐的去除能力却表现不出明显的趋势,单种、两种混栽、三种顺序、三种混栽对可溶性磷酸盐的去除率最大值,分别出现在二号、一号、三号、二号,分别为35.34%、41.89%、54.89%、57.39%,对径流中的氨氮的去除率表现为配置方式越复杂氨氮去除率越低,对可溶性磷酸盐的去除率趋势则不明显。(4)草种和其它方式结合缓冲带对渗流中的氨氮能起到一定的去除作用,三种混栽+人工浮床在三号浓度达到最大值52.32%,三种混栽+小沟在一号浓度达到最大值为58.34%;对渗流中的可溶性磷酸盐能起到一定的去除作用,三种混栽+小沟的去除率在二号浓度最高,达到57.99%;三种混栽+人工浮床在一号浓度最高,达到56.38%。对径流中的氨氮的去除作用,三种混栽+小沟、三种混栽+人工浮床都在一号浓度对径流氨氮的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25.40%、30.10%:对径流中的可溶性磷酸盐的去除作用,三种混栽+小沟、三种混栽+人工浮床都在一号浓度的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29.00%、26.70%。(5)同一浓度下,在渗流中,不同配置方式和草皮与其他生物处理方式结合的缓冲带,三种混栽方式的氨氮、可溶性磷酸盐的去除效果最高分别为59.8%、53.6%。在径流中,不同配置方式中三种混栽方式的氨氮、可溶性磷酸盐的去除效果最高分别为23.3%、25.6%;草皮与其他生物处理方式结合缓冲带,三种混栽+小沟对可溶性磷酸盐的去除效果最高达29.0%,三种混栽+人工浮床对氨氮去除效果最高,达30.1%。三种混栽方式对渗流的净化效果较好,而草皮与其他生物处理方式结合的缓冲带对径流有较好的净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