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是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一些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常导致严重且持续的腰背部疼痛,在过去保守治疗是它的主要治疗方法,并不能完全缓解症状。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问世以来成为OVCF的主要治疗方法,与保守治疗相比能迅速缓解骨折导致的疼痛,临床效果显著。近年来通过临床长期随访发现PKP的一些并发症,其中PKP术后再骨折报道逐渐增多。本研究旨在分析PKP术后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探讨其临床意义,以预防椎体再骨折发生。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全军脊柱外科中心2009年1月1日—2011年6月30日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首次入院行PKP治疗患者,随访至少1年,至2012年12月31日,再骨折组为发现有症状再骨折患者且资料完整病例共18例。其中相邻节段再骨折10例,远节段再骨折8例。对照组为未发现有症状再骨折且资料完整病例共74例。应用我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临床病例资料作为PKP术后再骨折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数据均由同一名医师测量收集,包括:性别,年龄,骨密度T值,手术椎体位置(胸腰段/非胸腰段),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注射方式(单侧/双侧),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骨折数量,手术椎体数量,术后VAS评分,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术前椎体前高及术后前高变化程度,术前脊柱矢状位局部后凸角度及其术后恢复程度。统计学处理: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校正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全变量模型)。将单因素分析符合p<0.1的潜在危险因素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表.1,2)发现椎体再骨折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存在的骨折椎体数、手术椎体数、骨密度、局部后凸角变化、椎体前高变化、骨水泥渗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潜在危险因素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表.3),发现再骨折组较对照组BMD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比分别为0.159、6.502。为了进一步揭示PKP对未手术椎体的影响,将再骨折组分为相邻节段椎体再骨折组与远节段椎体再骨折组。经过分析比较两组骨水泥渗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3),相邻节段再骨折组骨水泥渗漏明显高于远节段再骨折组(表.4,5)。结论本研究发现较低的骨密度以及骨水泥渗漏是PKP术后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