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腺癌是一种起病隐匿、高度恶性的侵袭性肿瘤,临床上以胰腺导管腺癌最为多见,在全球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近30年来已经增长3到7倍,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五位[1]。在我国,胰腺癌发病率为5.1/10万人,临床治疗及提高预后生存期一直都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除外高侵袭性以及多重耐药的生物学特性,胰周神经浸润也是其一个显著特征,发生率可达54%-100%[2],现大量文献已证明神经浸润与患者临床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生存时间密切相关。这也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胰腺癌的神经浸犯学术领域,意在探索神经浸犯详细机制,随着分子水平技术革新,目前有关细胞分子水平方面研究炙手可热,例如胰腺内外的神经组织产生的许多神经营养因子、黏附分子,它们许多都被证实参与了胰腺癌的神经侵袭过程[3-4]。其中神经营养素家族中的BDNF被发现与肿瘤细胞神经侵犯有着密切的联系。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骨和软骨等组织内,有少数文献报道BDNF自分泌表达于胃胰实体肿瘤[5],参与了胰腺肿瘤的发生、增殖过程,对癌细胞的转移和神经浸润有内在的联系[3,6,7],其在胰腺癌神经侵袭(NI)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关于BDNF在胰腺肿瘤中明确表达的文献甚少,本实验为探究BDNF是否表达于胰腺癌组织,如果是,是否与临床病理存有关联性,又是否能日后成为检验胰腺癌的临床指标,于是笔者首先采用免疫组化染法通过检测BDNF蛋白在不同分化胰腺组织中的表达,然后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从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对其在胰腺癌中阳性表达情况进行验证。探讨分析BDNF阳性表达情况与胰腺导管腺癌临床病理之间的相关性,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做好铺垫。目的:研究BDN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蛋白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首先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胰腺导管腺癌46例,其中存在神经侵犯有20例,未神经侵犯有23例;、胰腺良性疾病38例,正常胰腺切片标本20例作为目标对照,然后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从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对其在胰腺癌中阳性表达情况进行验证;最后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BDNF阳性表达情况与胰腺导管腺癌临床病理相关因素,尤其是胰腺癌组中神经侵犯组与未神经侵犯组之间的关系。结果:46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BDNF阳性表达率为52.2%(24/46例),其中神经侵犯组BDNF阳性表达率为85%(17/20例);未侵犯组BDNF阳性表达率为38.4%(10/26例)、胰腺良性疾病组织中为7.8%(3/38例),而在2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未见BDNF阳性表达,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临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发现BDNF阳性表达率与胰腺导管腺癌神经远处浸润、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差异有意义(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胰腺肿瘤的大小、部位和肿瘤分化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BDNF的mRNA表达水平在胰腺癌神经侵犯组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是胰腺癌未神经侵犯组和正常胰腺组织的2.06倍和4.0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神经侵犯组BDNF灰度比为0.38±0.01,分别高于胰腺未神经侵犯组(0.56±0.01, P<0.05)和正常对照组(0.97±0.01,P<0.05),结论:BDNF参与胰腺癌的进程发生,其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和胰腺癌嗜神经生长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