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舊唐書》撰修工作于後晉高祖天福六年(941)二月啟動,由宰相趙瑩組成《唐書》編撰團隊,先後有張昭、賈緯、趙熙、鄭受益、李為先、呂琦、尹拙等人參與撰修。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六月修成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計二百卷。北宋仁宗慶暦五年(1045),下詔設史局重修唐書,嘉祐五年(1060)修成,計二百二十五卷。此後名後晉《唐書》為《舊唐書》,宋修為《新唐書》,以示分別。《新唐書》修成後,很快取代《舊唐書》的正史地位,“遂亡劉氏之舊帙”。目前所存《舊唐書》最早刻本,乃宋紹興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僅存六十九卷。明人聞人詮著力搜輯,“吳令朱子遂得列傳于光祿張氏,長洲賀子隨得紀志于守溪公。遺籍皆出宋時模板”,方成完璧。此後所傳《舊唐書》,即以聞人詮刻本為祖。然因無善本可據,張元濟云聞人本“則必無原書可據而出於臆改”,《舊唐書》傳刻過程中漫滅傳訛、魯魚豕亥之誤,可以想見。本文以中華書局2011年點校本為底本,主要參考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百衲本舊唐書》,武英殿刻本等幾個校本,以及《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出土碑刻等有關唐史文獻,對《舊唐書》仍存在文字錯誤、記載混亂、記載衝突等諸多錯誤進行勘正。其文字錯誤,如脫字(文)、乙文、誤字、衍文、錯简等等,造成語義不通、地名混亂、官職錯誤、人名錯誤等,如《舊唐書》卷八《玄宗本紀》“(開元十一年五月乙巳,王唆)兼知河北郡、隴右、河西兵馬使”,“郡”字讹;《舊唐書·韋恒傳》“隴右道河西黜陟使”,衍“道”字;《舊唐書·李勉傳》“縣尉”作“聯尉”,《舊唐書·食貨志下》“盧徵”作“盧貞”等等,此類錯誤最常見。記載混亂者,多歸於《舊唐書》編撰倉促,行文顛倒支離,造成文意模糊,如《舊唐書·班宏傳》班宏與竇參不協,竇參以張滂制衡班宏。宏、滂爭權,班宏落下風,他薦舉的御史中丞朱粲被張滂抄家流放。按唐朝官場,官員獲罪,薦之者應擔責。朱粲既然被削,班宏應該也相應的被贬官。但《班宏傳》行至此處,橫入“故參得罪,宏頗有力焉”。考之于賓參本傳,竇參得罪應是因另一事。《新唐书》把“故参得罪,宏颇有力焉”調入《班宏傳》傳尾轶事,文意似更暢達。記載衝突之較顯著一類,為本紀與列傳的衝突。如杜伏威,《舊唐書·高祖本紀》載其武德二年九月歸降,《杜伏威傳》載于武德三年歸降;徐有功,《中宗本紀》載贈其越州都督,《徐有功傳》載贈越州刺史;王方慶,《張九龄傳》載王方庆任廣州刺史,《王方慶傳》載為廣州都督。此類《舊唐書》所有者,《新唐書》往往襲之。此類衝突蓋因本紀與列傳史料來源不同,不可輕議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