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琳娜二十四节气古诗词演唱特色研究 ——以四首为例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2062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风春鸟,秋日秋蝉,夏日暑雨,冬日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诗以道志,诗以抒情,诗之净心,诗之气节。诗词最初以吟诵的形式来展现诗人的气度与情感,时至今日,声乐与诗词融合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广大专业者的青睐,“诗”“乐”本就不分家,在龚琳娜的特色演绎下,诗词作品内在的情感与表现通过声音的抑扬起伏,跨度张力以及在强弱对比下的力度掌握,更是将诗词作品中诗人的情怀鲜明刻画。以文辞的精炼之笔诉说着世间的冷暖情长,借物喻人、喻事、喻理,通过龚琳娜特色的演绎,笔者受到启发、陶冶高洁的气志,修习人格高深的境界,以深入诗词鉴赏获得新颖且纯然的审美感受。古诗词艺术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以绚烂多姿的内容意境,融入高超的声乐技艺,凝聚不同思想涵义与艺术价值的审美创作。“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诗词艺术要有柔美之情韵,醇美之意味。在龚琳娜老师的演绎中通过润腔的手法将作者置身情境的心情及情感变换清晰表现;通过采用戏曲唱腔及民族元素的融合来凸显诗词作中不同人物的的形象塑造;通过采用和声织体的构造,来烘托并加强作品情境氛围的体现;节奏节拍作为作品支撑的框架,更直接且明了的呈现作品的风格。诗之韵味乃是诗词内容的高级呈现。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二者相兼,此乃意境之说的重要体现。龚琳娜作为中国“新艺术音乐”的领军人物,为中国音乐及诗词文化的发展实现创新性的突破。在“声”与“乐”的融合下,“乐”为“声”创造了更多意境上的渲染及氛围上的烘托。诗词以语言、语调以及语韵来规范自己,而与声乐之间恰恰有着紧密联系的共通点,也正因为诗词文化的特殊性,通过声乐形式的二度创作,使得中华古诗词文化在演绎与表现的韵味中凸显了更多的情怀及色彩。而现今,声乐演绎的普及性越发的引起群众的共鸣,但对于诗词之作的二度声乐创作的古朴性及意境化体现并未进入一个全面的升华。古诗词创作及演绎的宗旨即为内容的诠释、情感的抒发、志意的表现及情怀的弘扬,更多的应是诗词形象的气节之美,意隐于象,情发于言,凝结主观意象的审美艺术创作。诗词演绎的核心即为审美意识的打动,情绪的渲染,精神的启示以及志向的推动,给予欣赏者以无限的遐想与情思,从而获得更为深意的审美享受。本文旨在对龚琳娜二十四节气古诗词的演唱特色进行研究。文章首章对龚琳娜音乐演绎的发展以及节气古诗词的艺术现象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第二章结合作品内容及作者情感、情怀的抒发从技能、技巧及意境角度分析龚琳娜二十四节气古诗词演唱中运用的特色体现;第三章再以龚琳娜二十四节气古诗词中的四首为核心,从词作背景、词作与节气的关联、演唱特点、技巧运用、伴奏烘托以及对比角度进行细致的演绎分析;第四章通过龚琳娜对二十四节气古诗词的特色演唱分析展望今后诗词文化的传承及声乐艺术的创新。
其他文献
油画传入中国已逾百年,在中国油画民族化过程中,以农民为题材的现实主义油画创作成为这个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构成了历代中国社会人口结构中的绝大多数,农民问题也是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表现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国油画家的重要选择,现实主义致力于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的“真实”,这种创作手法既表现现实生活场景,也对社会发展诸多问题进行反思。作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持续走高发展态势,社会结构形态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利益诉求也随之日趋多元,在现实生活中就很容易积聚起矛盾隐患,从而给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造成冲击。从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到十九大报告基于“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足以看出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并关注着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为落实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但是大气污染问题却日益严峻。大气污染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气污染关乎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是城市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各地政府也高度重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R市政府通过投入资金,出台相关政策,完善相关设施,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表现在R市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法规,建设标准化的监测系统、开展多样化监管工作;并将大气污染有奖举报加入
税务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承担着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重要职责,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2018年10月国地税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完成后,中国的税收事业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更好的起到税收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相继提出了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完善税收征管体制等重要论断,并陆续将社会保险费、水土保持补偿费、排污权出让收入等非税收入划转税务部门
20世纪初,郑觐文着手对竹笛源流、形制以及演奏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改良,并编撰了近代第一部竹笛专著《箫笛新谱》。《箫笛新谱》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从竹笛源流、历代宫调变迁、箫笛改良和演奏法等方面论述箫笛历史及当时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其中竹笛改良的内容,对20世纪至今的箫笛革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外,共分为三个部分,主要布局设置为“《箫笛新谱》中竹笛改良的背景与原因、竹笛改良的标准与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性评价理念与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形成性评价逐渐得到学界的关注,成为现代教育中重要的评价方法
作为信息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深度学习为导向,借助信息化资源,重构教学流程,着力提升学生高阶思维等核心素养,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求和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目标相契合。针对当前中职法律课面临的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浅表化学习等问题,本文尝试将翻转课堂引入中职法律课教学,以此破解法律课教学困境,并为创新推动法律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本文以掌握学习理论、
李焕之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音乐家,在音乐创作、理论与社会活动等领域成就颇丰,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其中,音乐批评是他音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音乐批评学原理,对李焕之音乐批评活动展开研究,发掘其音乐批评思想的来龙去脉以及音乐批评观念的嬗变历程。其一,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梳理李焕之有关作曲家、音乐作品、音乐现象、音乐批评的评述文章,结合历史语境对其评述特点与思想内涵展
目前,在中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60岁以上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已经突破4000万人,生活不能自理导致养老服务需求多,照护难度大,明显存在着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尤其在农村地区,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和政策,但是经济的落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及社会养老服务总体保障水平的低下导致失能老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问题更加突出,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即通过分析农村失能老人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