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资源、渔场和捕捞技术的研究

来源 :上海水产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j3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认为,智利竹筴鱼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未被过度捕捞的鱼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在40°S附近,东起智利沿海,西到新西兰沿海水域,存在着著名的"竹筴鱼带",尤其是在78~160°W,智利竹筴鱼大量密集.研究表明,在智利外海公海、38~39°S以北,智利竹筴鱼是由北向南分批产卵洄游的,在30~35°S、84~86°W附近有一个智利竹筴鱼产卵场,产卵时间大致为11~12月.在38~39°S或更南一些,群体转向西洄游.在这一过程中,还进行着南北洄游,洄游一直延伸至西南太平洋的中部.智利竹筴鱼主要在向西洄游过程中成长.在南半球接近南极的广阔的水域形成如此之高的智利竹筴鱼产量,源于这片水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气环流形成的长期高气压天气造成的稳定的洋流体系,是这个渔场形成的最主要的、直接的原因.整个智利竹筴鱼的分布范围几乎与南半球的西北漂流及南美洲沿岸的秘鲁寒流相一致,而西风漂流带实际上成为智利竹筴鱼分布的南部屏障.在南美洲沿岸,秘鲁寒流控制着智利竹筴鱼在东西方向上的分布.最后文章认为开发利用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可为中国大型加工拖网渔船和公海渔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填补中国远洋渔业在此领域空白,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扩展中国的国际渔业空间.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显著的,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前景.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军曹鱼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成功克隆了军曹鱼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sFactors-Ⅰ,IGF-Ⅰ)基因序列,并对该基
目前,光诱渔船所使用的光源已从原来的大光灯、白炽灯转化成弧光灯,光诱集鱼灯功率由几千瓦发展到几百千瓦,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集鱼灯在海面及水体中分布的光照度也相应逐渐
本文以我国北方海水养殖肉食性鱼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为研究对象,进行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的高糖负荷后牙鲆血清
针对复杂可修系统提出不可恢复故障的概念,建立了考虑不可恢复故障可修系统的新的可靠性指标体系,包括状态类指标及系统指标两部分,并研究了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新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