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改革的深水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压力倍增,金融体系的改革也面临很多挑战。在“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全社会应该更好的把握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做好顶层设计,找准定位,提高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从2008年的世界金融海啸来看,几乎每次金融危机都发源于商业银行,危机造成的损失也更加巨大,沉痛的教训后让人们对于商业银行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占比较大,银行与经济生活的其他方面有深入的联系,商业银行的安全运营尤其关键。本文首先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商业银行安全的定义范畴和不同表述之间的联系及商业银行安全的特征,确定了本文的研究目标,而后对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在影响商业银行安全性的各个因素中,本文根据时间的长短分为了短期影响因素和长期影响因素,划分标准为一年。短期因素包括操作安全、信用安全、流动性安全、利率安全、汇率安全,这些短期影响因素都具有发展快,影响强烈,作用时效短的特点,同时短期因素很容易在银行财务报表上反应,他们相互联系,例如流动性安全问题往往是其他各个因素的综合表现形式。随着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操作性安全因为隐蔽性强、单次损失较大而成了银行重点关注的对象,同时信用安全也因为经济环境的下行而面临更多风险。在长期方面,本文从金融体系的建设,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商业银行同质化经营所带来的过度竞争、地方融资平台安全性、房地产与银行的紧密关系、影子银行与表外业务安全问题、外部竞争压力、金融脱媒造成的安全性、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这些没有反应在银行年报与财务报表上的安全性的影响因素,从最本源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安全,并且具有缓慢且根深蒂固的趋势,有的具有深厚的中国特色的色彩,这些因素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现代化的进程,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要想成为百年老店的拦路虎。本文重点分析了长期因素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并对此提出了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一方面,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建设,健全基础设施和监管机制,优化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推动商业银行的多层次和差异化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化机制,发挥好外部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要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积极寻找治理体系改革的口子和差异化发展的路子,从而发挥好金融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改革发展的作用,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提出对应策略的同时,还重点分析了商业银行操作安全性和信用安全性的细分条目变化趋势,使得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能够准确把握不同产品或者业务条线的安全性变化趋势,对于转型期的商业银行安全性有充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