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东高原作为一个相对独特的地理环境单元,喀斯特地貌发育,山多坡陡,生态环境脆弱,加上独特的二元水文地质结构导致水、土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使得区域内的农业生产面临诸多不利因素。通过对喀斯特景观农业的配置可以达到稳定生态功能和营造美丽景色的目的,增强地区吸引力,推动农业旅游发展,能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会。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提供了依据;加上“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也为景观农业配置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本文基于滇东地区喀斯特地理环境基础,依托云南省社会经济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多学科高技术支持下的云南城镇上山基础研究”相关课题,将滇东喀斯特农业划分为喀斯特河谷农业、喀斯特缓丘盆地农业、喀斯特峰丛洼地农业三种类型。运用“3S”技术,结合区内农业生产的特点,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不同类型喀斯特农业的景观结构和功能,提出景观农业格局优化思路。从构景美学、色彩美学角度,总结景观农业的配置模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滇东喀斯特河谷具有谷坡陡峭、谷底平坦、阶地狭长的特点,农业斑块主要呈条带状沿阶地分布,也有大量坡耕地斑块呈点状分布,森林基质破碎。在景观农业配置中,以整个河谷系统为整体,形成“中心—台阶状”结构,即以河谷阶地农田为中心,形成坡耕地、林草地沿山坡呈台阶状立体分布的农业景观结构。形成高低起伏、色彩变化、富有层次感的“马赛克”式的视觉效果,打造“马赛克—梯田”景观农业。(2)滇东喀斯特缓丘盆地具有地形不开阔的特点,耕地斑块主要集中分布于盆底,表现为盆底耕地集中呈面状,盆边林地、耕地呈封闭环状分布的特点。景观农业配置中,以整个山盆系统为整体,形成“同心圆—网状”结构,即以盆底耕地为中心,聚落、林草地等斑块围绕耕地向盆底边缘、盆边坡地环状布局,以河流、田埂、道路等连接形成廊道网的景观结构。结合盆底耕地连片度高的特点,利用不同作物的搭配,构成字、花、几何图形或其他图案,打造“农田图案”景观农业。(3)滇东喀斯特峰丛洼地具有陡峭险峻、地形破碎、平坝区域面积小的特点,耕地斑块主要分布于地势低洼和缓坡处,受人类活动影响,自然廊道退化,甚至消失。景观农业配置中,以峰林、孤峰等为点,洼地为面,形成以点、面为主的“立体-多层”结构,将峰林、峰丛、孤峰配置为“马赛克式”,洼地配置为“农田图案式”。从整体景观上看,可将峰丛洼地农业打造为“混合式”景观农业。本研究讨论的喀斯特景观农业配置的学术问题,是从农业资源配置角度进行农业旅游发展研究,同时也是旅游资源建设的一种新趋势和新方法。不仅具有一定理论意义,而且可为喀斯特农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