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大昕,清乾隆时期学术之集大成者,被公称为“一代儒宗”,字晓征,又字及之,号辛楣,晚年自熟竹汀居士,江苏嘉定人。前人之于钱大昕的研究,或是泛泛论其生平,或是只择其一面而论。谈到钱大昕的书法,我们看到的多是其收藏的大量碑板拓片,遂前人单从这一角度出发,普遍认为大昕只专“碑学”,书学观片面局限。然结合其生平与书学之路做研究,笔者认为并非如此。钱大昕可谓是清代“碑帖融合”论的奠基人,他对待事物的辩证思维,对待学问的客观严谨,对待书法的情有独钟,决定了他“明辨源流、书外之功、碑帖结合”的书法观,特别是在“碑”学、“帖”学的双重影响下,钱大昕形成了“尚古意、重笔力、好隽秀”的独特书法审美取向。钱大昕的治学思想的根源则来自于幼年时期父亲对其辩证思维的培养,这种根植于心的思维模式也践行在钱大昕的各个人生阶段。他的一生中,既是朝廷要员又是学术大家,既心系时政又渴望归田隐居。作为学者,大昕每每治学,便绝不立足一家、偏颇一派;作为乾嘉学者,他既有对吴派的褒贬,亦有对皖派的抑扬;作为书法学者,大昕更是广涉多家,博取古今。细细品读,钱大昕对于书法的热爱,并非只有收藏金石拓片,他的书学观也并非前人所言,局限于区区金石审美。在寻碑访迹之余,大昕常常同当时的书坛名家交游,亦有收藏书法名家墨迹并潜心钻研、摹其风韵,并形成了自己的书写审美取向。虽未有“碑帖融合”之理论,但在大兴朴学的乾嘉时期,钱大昕的书学观不仅有“碑”之风骨,亦有“帖”之意韵,是先于书学时风之人,是清代“碑帖融合”的先驱。享誉“清代篆书第一人”之美称的钱坫可谓“碑帖融合”之实践者,他与钱大昕是叔侄关系,在叔父的悉心指教下,得“碑帖融合”之真谛,他博学多才于胸,再树玉筋篆书鸣世,成为跨越时空与李斯、李阳冰直接面悟并将玉筋篆再掀高潮的继承人。钱坫在中国书法史上的贡献在于帖碑合璧、推陈出新,将书法艺术的情趣表现及书法家的内心思想表白的淋漓致尽,使艺术真正成为精神世界的宠儿,掀起一阵新的书法思潮。而后这种书法思潮更是影响了吴让之、邓石如等一批篆书大家,他们强调篆书书写中的技法丰富与笔墨意趣,极大地丰富了篆书的面貌,而这一面貌一直影响至今,难以超越。“碑帖融合”论对书法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自古纯学帖者,除颜体一脉,大多不精榜书。纯学碑者,大多不善行书,且多小字不精。碑帖相融者,书多妙!然不易得。今天,在学习书法时,我们仍源源不断地汲取前人流芳百世的养分,却不曾想起那位伫立在源头,最先抛砖引玉的人——钱大昕。在其影响下,我在学书时时刻提醒自己要广涉多家、以学养艺、内外兼修、碑帖结合、质文并重,他的学术思想、书学思想为我的书学之路丰富了思维、开阔了视野,为我在学书的每一个瓶颈时期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养分,使我在这条路上充满信心,砥砺前行。而我的毕业创作也是基于对钱大昕书学的研究,在他的引导下,我更加注重学习书法时的追根溯源、碑帖结合与书外之功,也正是这三者的有力支撑才使我完成了一幅满意的毕业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