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北宋洛阳文人集团的概念确立至今,学界对于这一文人群体及其内部成员的研究未曾中断过。然而纵观诸多研究成果,其中关于北宋洛阳文人集团形成与发展的缘由的探究却几不可寻。本文试图通过对于北宋洛阳文人集团内部成员的社会身份以及社会关系的分析,追溯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之所以能够汇聚成群的契机,通过对于北宋时期西京河南府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环境的还原,探索出促进北宋洛阳文人集团发展壮大的条件,期以弥补北宋洛阳文人集团在形成与发展领域内的研究空白。第一章交代了北宋洛阳文人集团的基本概况。从北宋洛阳文人集团的基本成员和文学活动两个方面展开介绍。这一文人群体的基本成员由领袖人物钱惟演、谢绛,“中流砥柱”欧阳修、尹洙、梅尧臣,以及其他时洛文人所构成。他们在洛阳时期的文学活动形式主要是集会游记与宴饮赋诗,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不仅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文学作品,还使得像嵩山、龙门石窟等活动地点成为了后世读者都耳熟能详的旅游景点。第二章分析了北宋洛阳文人集团形成的契机。本章从北宋时期文人数量增多,集团内成员官职变动的调整,集团成员之间的社会、家庭关系以及北宋对于前朝幕府制度的“扬弃”四个角度出发,分析得出北宋洛阳文人集团的汇集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机缘的巧合,这是由必然成就的机缘。第三章探讨了北宋洛阳文人集团发展的条件。本章主要围绕洛阳的地理人文环境与北宋文人的群体活动两个关键论点展开讨论。在地理环境与人文内蕴方面:洛阳位列北宋“四京”的陪都地位,奠定了这一区域在政治水平、经济水平、文化水平以及军事水平方面优越于其他区域的现实基础,解释了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之所以能够吸引各方才俊齐聚的缘由。在介绍西京河南府的地理环境特征时,探讨了洛阳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于其地区自然景观的形成起到的促进作用,洛阳的巍峨高山、蜿蜒碧水、茂林修竹、国色牡丹都是天然馈赠予北宋洛阳文人集团的文学创作素材。北宋时期,已然是多朝古都所在地的洛阳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洛阳文人们提供了许多名胜古迹与历史故事,这些文学素材也为他们作品题材的丰富创造了条件。而作为洛阳文人从事文学活动的重要场所的园林,则是集洛阳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的优越于一体的产物,可游可宴的园林兼具娱乐性与人文性,洛阳园林之盛,恰适于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于其间进行文学交往活动。在群体意识与集会传统方面:北宋文人在前人“尚统”观念的影响下,或被动或主动地形成了群体意识,这一思想倾向在高度中央集权的宋代社会尤为凸显。而受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影响的文人集会,也在宋代经济水平的繁荣局面下迎来了形式上丰富与创新。这些条件共同推动了北宋洛阳文人集团在成员规模与文学创作方面的发展。第四章浅谈了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于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为北宋朝输送了一大批有才之士。以欧阳修、梅尧臣为代表,此二人不仅带领北宋文坛取得了诗文革新运动的胜利,还为后世的古文与诗歌创作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欧阳修不仅作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活跃于当时文坛政坛,由他“知贡举”的嘉祐二年科举考试更是为北宋政权选拔了一大批重要官员,苏轼在北宋一朝享誉文坛的地位也是始于欧阳修的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