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坤是一位身份极特殊的作家,她是作家中的博士,又是博士中的作家,双重身份令其作品的内涵也变得丰富多采。本文综合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文本细读、原型批评等方法,详细论述了徐坤女性主义叙事模式的几种表征及其所具有的开拓性意义。无论是早期性别置换视角模式的运用,还是后来在叙事结构上所呈现出的双重声音与双重受述者特征,以及在时空叙事上所作的勇敢创新,都无不证明徐坤是当代女性作家中独具特色的一位。本论文共分五部分,除引言和结论部分之外,文章主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徐坤女性主义立场的内涵与形成,主要分析徐坤女性主义立场的真正内涵及其女性主体意识的来源,从而确认徐坤小说是一种与陈染、林白等个人化写作完全不同的女性主义叙事。第二部分具体分析徐坤小说女性主义叙事的种种表征,重在揭示徐坤对女性主义叙事的多元探索。这部分又分三个层面,即从视角、结构、时空三大方面进行阐释。关于视角问题,首先论述徐坤前期作品中性别置换视角模式的运用与超越,指出这是一种“花木兰替父从军”式的写作策略,是徐坤以迂回战术实现对男性权威的拆解与颠覆,同时作家也借重这一策略在主流话语中为自己赢得了一份言说的权力,树立了自己的话语权威。其次论述女性视角模式是徐坤以理性目光不断审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处的逼仄境遇(失语、失声、失身)和女性自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关于结构问题,主要从叙述结构这一层面来发掘徐坤小说中所蕴含的双重声音与双重受述者,以及在叙事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原型情结”,也就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调用了内心中的集体无意识,使她的小说在情节结构上呈现出“痴心女子负心汉”这一原型,具体表现为文本中出现了许多原型意象,如太阳、雨、风等。关于时空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徐坤小说中所选取的空间意象与时间表述,认为其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的运用不仅实现了审美功能与叙事功能,而且对本文内涵的表达和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徐坤准确地发现了厨房、客厅、车厢、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叙事空间的特质与女性在社会环境中的境遇之间的某种同构性,使得空间叙事具有了女性主义色彩。第三部分阐述的是徐坤女性主义立场与叙事的文学史意义与文化价值,指出徐坤的女性主义创作不仅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而且具有文化传统方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