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长期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导致其国际竞争力低下;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小而分散和产业体系尚不完善等原因,其国际竞争力也不高。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提升,特别是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攀升,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中的重要问题,而产业融合则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关系和产业互动关系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测度,揭示了两大产业融合的必然趋势,构建了两大产业关联-互动-融合演进关系模型;分析构建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系统,从融合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和目标、环境四个方面揭示了融合系统的静态特征,并以自组织理论为依据分析揭示了融合系统动态演进的自组织性;建立了以自组织理论为依据,以产业融合机理内涵为基础,涵盖产业融合动因、融合条件、融合过程、融合影响因素和融合效应等内容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机理研究框架。从产业规制、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体系和产业关系四个方面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必要条件进行分析;进而基于市场需求视角、竞争视角和技术创新视角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动因进行分析,揭示融合动因对两大产业融合的驱动机理;对融合动因的驱动强度进行定量测度,确定两大产业融合的核心驱动因素;最后,从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管理及组织融合四个阶段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过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两大产业融合过程理论模型。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条件、动因和过程三个方面对两大产业的融合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构建融合影响因素体系;通过建立融合影响因素与融合水平间的定量关系,选择方法并构建模型对融合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测度,揭示融合影响因素的影响强度和影响方向;运用粗糙集理论及其方法,通过对融合系统控制参量状态与融合系统状态对应关系知识集的“挖掘”,确定融合系统核心控制参量,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确定融合系统序参量。从内外两个方面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进行了研究,指出两大产业融合的内部效应主要表现在产业创新效应、产业竞争力效应、产业组织及产业结构效应和装备制造业价值链效应四个方面;融合扩展效应则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效应、就业效应、生态环境效应、区域经济效应和消费效应五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对各融合子效应的评价指标进行了选择,构建了融合效应综合评价体系,并基于区域视角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效应进行了测度与分析。设计了包括运行保障策略、组织保障策略、制度保障策略和政策保障策略四个方面内容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保障策略体系。运行保障方面,提出通过保障融合系统运行动力,构建融合系统要素间的协同机制等策略保障两大产业的融合;组织保障方面,提出了成立融合引导机构、执行机构和支持机构等融合保障策略;制度保障方面,提出了加强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建设,构建敏捷的融合监督-评价-反馈制度等融合保障策略;政策保障方面,提出制定并落实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和财税政策等融合保障策略。以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分析结论的科学性,以及研究方法选择与研究模型构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揭示出当前东北地区两大产业的融合现状、问题及其成因,进而提出了保障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针对性策略。本文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机理及保障策略进行研究,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度方法,通过分析综合和归纳演绎,揭示了我国两大产业的融合机理,并设计了产业融合的保障策略。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丰富产业融合研究理论体系,促进两大产业融合,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攀升,以及实现两大产业的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