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石墨烯在实验中被制备得到,人们对2维结构材料的认识进入新的领域。与此同时,已被发现超过150年的氧化石墨,由于可以低成本大规模的被用来制作石墨烯而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此过程中由氧化石墨剥离后得到的氧化石墨烯,由于相较石墨烯增加了许多含氧基团及缺陷而具备了与石墨烯截然不同的性质,也同样吸引了大量科研人员对其可能的应用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这其中,自然不会缺少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应用的尝试。现有研究已经证明,氧化石墨烯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的毒性实验中,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此外,由于其具备极大的两亲性的比表面积,使氧化石墨烯可能达到非常高的药物负载率;而其表面上丰富的含氧基团适合用来引入多种功能分子,使氧化石墨烯具备了成为已知的最有效的药物载体的可能。伴随着医学及分子生物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经开始进入基因时代。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以及相关检测手段的快速进步,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疾病在基因水平的发病机制被逐渐明确,这为人们提供在基因水平上对疾病进行治疗的可能,但是,这些进步也对药物的传输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遗传物质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有效的实现基因药物的功用,需要与传统药物完全不同的给药手段。现有的比较成功的基因药物载体主要包含生物载体及人工合成载体。但生物载体如病毒、细菌等存在变异复毒的风险,人工合成的载体则通常转染率偏低,所以开发高效低毒的基因载体是基因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本文中,我们尝试以氧化石墨烯作为基础材料,通过对其进行化学修饰,实现将氧化石墨烯改造成基因载体的目的。我们还通过细胞转染实验及蛋白吸附实验初步评价了我们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做为基因载体的可行性。我们首先以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得到了氧化石墨烯(GO)并通过氢氧化钠和氯乙酸对制备得到的氧化石墨烯进行了羧基化改性;为了获得具有较小尺寸的GO,我们比较了长时间超声处理及改变中温氧化时间两种方法;为了实现载体对DNA质粒的负载,我们通过偶氮化学反应,尝试将常用的两种聚合物基因载体聚左旋赖氨酸(PLL)和聚乙烯亚胺(PEI)偶联在羧基化的GO上,通过投料比与产品溶液表面电势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较优的反应投料比,并通过设计吸附对比实验证明了共价偶联的存在;在载体合成方面,我们还在小分子量PEI与GO的复合物上进一步引入了PEG。在对所有复合物进行定性表征后,我们对复合物的稳定性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只有高分子量的PEI-GO复合物及PEG化的GO-PEI复合物能在高渗NaCl溶液及细胞培养基中稳定存在。在载体自身性质的表征方面,我们还观察了所有载体的UV-vis-NIR光谱以判断制备得到的材料是否可能用于光热治疗。因为已有文献报道指出高分子量的GO-PEI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转染试剂,考虑到高分子量PEI的毒性也较高,在本文中,我们未对GO-PEI25k复合物进行研究,只比较了GO-PLL,低分子量PEI与GO复合物,及PEG化的低分子量PEI与GO复合物的细胞转染能力。所有测试的复合物在实验范围内均表现出了较低的细胞毒性,同时改性后的载体样品均表现出较好的质粒结合能力。在细胞转染实验中,我们发现三种载体材料均能实现转染,其中GO-PLL的转染效果较差,而GO-PEI1.3k-PEG5k无论在载体稳定性及转染效果方面结果均较好,通过与合成基因载体的黄金标准PEI25k的转染效率进行比较发现,GO-PEI1.3k-PEG5k具备了与PEI25k相当的转染效率,但毒性更低。通过近红外光照下的细胞生存率实验我们发现高浓度的GO-PEI1.3k-PEG5k表现出出明显的细胞光热伤杀作用,说明这一材料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基因光热复合治疗试剂。最后,我们还研究了不同载体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尝试间接的评价几种GO-聚合物复合物载体的生物相容性。选用牛血清蛋白(BSA)作为模型蛋白,我们首先对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综合考虑实验的通用性及影响因素,我们选定Bradford法作为评价溶液中蛋白浓度的方法。由于转染实验中GO-PLL的结果不好,我们未对该样品进行蛋白相互作用研究。在蛋白质浓度对溶液稳定性影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不同载体之间性质差异明显,随着溶液中BSA浓度的增大,GO表现为由聚集到稳定;大分子量PEI与GO的复合物的同类实验结果则与此正相反,在低浓度BSA中稳定,而在高浓度BSA中聚集;小分子量PEI与GO的复合物在实验范围内均不稳定,而PEG化的载体在实验范围内均稳定。通过观察一定浓度的BSA与GO及其聚合物复合物载体上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我们意外的发现,吸附会在10min之前达到平衡,虽然我们经过多次重复实验均得到相似的结果,但我们认为需要更多实验来确证这一实验现象;通过pH值对吸附量的影响,我们发现,对于GO来说,pH值超高吸附量越大,说明BSA在GO表面的吸附行为是以静电相互作用为主要驱动力;PEG化的载体吸附的蛋白质量则表现出pH值无关的行为,可能是由于BSA在这种载体表面主要是通过疏水相互作用进行吸附;PEI-GO载体吸附蛋白量与pH值之间的关系比前两者复杂,这可能是由于蛋白质及PEI的等电点不同,pH值的变化会带来载体性质的明显变化。此外,通过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实验范围内GO及GO-PEI-PEG表面发生的均为单分子层吸附,而在GO-PEI表面则为非单分子层吸附,特别要提到的高分量的PEI与GO的复合物,在实验范围内表现出了多分子层吸附的吸附等温线特征。通过对比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的结果,我们发现,GO-聚合物复合物对蛋白质的理论吸附量均低于GO,PEG化后的样品对蛋白的理论吸附量比其它测试的样品高,但是其与蛋白之间的结合强度最弱,可能因此使其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的蛋白更少。由于大部分生物相互作用较由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开始,对蛋白吸附的越少,意味着应用于体内时的安全性可能越高,而载体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说明在所测试的样品中,GO-PEI-PEG样品的生物相容性应该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