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阶层分化与阶层和谐共生机制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mynameiscaohao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它的发展进程将影响到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同时我国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又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阶段的城镇化,它属于时空压缩的城镇化,表现在空间上它是非均衡的、发展不全面的;表现在时间上它具有非连续性、是一种赶超型的城镇化。城镇化中这样的一些特性毫无疑问在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表现了出来,例如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阶层分化及其给社会治理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就当前我国的农民分化而言,由于城镇化释放出来的外在推力过于强大和生硬,在此作用力之下的农民分化就缺少自发形成和发展的经历,不是内生型的,因此在阶层结构发生变化之后相应的社会规范和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总体而言,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阶层分化已经出现了顶层封闭化、中层趋贫化和底层碎片化的现象,这种阶层局面给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因素。从农民阶层分化的视角,深度剖析农民阶层分化变量给社会治理带来的可能影响,然后在治理层面做出一系列的调整和完善,对构建城镇化中科学的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如下,第一章是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阶层分化的现实考察,探讨了农民阶层分化的模式,农民阶层分化的测量方法和当前我国农民阶层分化的现状和一些特征。第二章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阶层分化的原因,认为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农业比较收益的下降和农民价值观念的快速分化是造成当下农民阶层快速分化的重要原因。第三章详细阐述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阶层分化给城镇社会治理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应。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农民阶层和谐共生机制的对策,即完善阶层利益协调机制,控制阶层贫富分化;开放阶层边界,增加向上流动通道;保障中下阶层对社会基本权利和利益的共享;提高并盘活凝结阶层和谐共生的社会资本存量。
其他文献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主持者,在强调学生发挥“主体”意识的同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功能,找准教学切入点,学生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课堂越
语义问题是语言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都在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语义的指称论,进而研究语义三角中符号、概念、所指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指称理论视角下的语义三角是如何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探索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行为模式,并提出新行为模式在扬州招商引资实践中的应用建议,供决策参考。   以政府为主导的招商引资尽管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信息技术的学习逐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立足语文课堂,借助信息技术布局教学,在长期的实践中,效果良好。
初中思想品德课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课堂,教师要以身作则,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用心理疏导法引导学生自学,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在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中,把和谐、快乐融入班级的管理,让学生在一个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快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学习得到长足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我国的所有制结构逐步多元化,国有、集体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并成为
学位
整合教材包括对教科书上的内容先后顺序的适当调整,教材内容进行部分取舍与补充,抓住“纲”,主动、大胆、灵活、又不失严谨地“用教材教”。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就要研
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成了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转变传统的“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