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现存唯一的驯鹿种群,主要集中在根河市的敖鲁古雅乡,由于地处边远落后的大兴安岭腹地,防治措施不到位,许多疾病一直困扰鹿群的发展,驯鹿狂蝇蛆病就是其一。本文对驯鹿狂蝇蛆病进行了调查,对该病的危害和防治作了研究,结果如下:在2003-2005年间,通过对驯鹿在不同月份被狂蝇侵袭的数量及不同猎民点狂蝇活动规律的调查,结果发现:狂蝇成蝇于每年的6月初出现,9月末消失,7-8月为侵袭高峰期,也是驯鹿被感染的主要时期。对驯鹿的剖检结果表明:2003-2005年间驯鹿狂蝇蛆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92.0%、90.05%、89.75%,三年总平均感染率为91.62%;幼年驯鹿的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20.4条/只、16.0条/只、18.0条/只;成年驯鹿的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11.7条/只、15.4条/只、15.9条/只,三年总平均感染强度为17.0条/只。此外,每年的总感染率还与驯鹿的年龄、性别及猎民点的年度迁移率有关。为确定狂蝇蛆寄生对驯鹿机体造成的损害,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驯鹿血清中NO含量和NOS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感染组驯鹿血清中NO含量和NOS活性均显著高于驱虫组(P<0.01),在驱虫组之间NO含量和NOS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狂蝇蛆寄生可诱发驯鹿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参与病原的抗损伤过程,同时机体启动特异性免疫反应,激发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活性增加,促进NO的大量生成,直接参与机体抗寄生虫感染的过程。通过对驯鹿进行药物防治实验,结果表明:用伊维菌素注射液于每年9月份和次年4月份分别给驯鹿以0.02mg/kg体重作颈部皮下注射,对狂蝇蛆的驱虫率达100%,杀虫率达99.7%。在药物防治的基础上,结合驯鹿及驯鹿狂蝇的生活习性,于每年5月底6月初进行有规律的宿地搬迁,可降低狂蝇幼虫的感染率,是控制狂蝇蛆病流行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