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设施科学配置、合理布局、实现服务效率与公平的最大化,是保障城市健康发展的基础。公共设施区位理论的研究深受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公共设施区位理论的研究中,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偏少,且在定量研究的成果中,大部分局限于理论上的模型构建与算法探讨,与实证案例相结合的研究不多;同时,对公共设施空间布局合理性的评价尚处在探索阶段,并未形成统一或公认的评价标准。因此,虽然公共设施区位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指导具体公共设施空间布局方面仍有所欠缺。值得指出的是,在公共设施区位研究领域,尚未形成从公共设施区位理论、区位选择到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调整与优化、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的系统研究框架,基于此,本文以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结合实证研究,尝试在上述系统研究框架下,研究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区位选择与空间布局的相关间题。本文首先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总结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型及相关规划建设标准。在梳理公共设施区位理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经济学中的福利理论和公共品理论以及地理学、管理学领域的公共设施区位决策分析可用来指导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选择与空间布局,并由此总结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相关理论基础:福利经济学理论、公共品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区位论及公共设施区位理论等。公共设施区位研究的定量化过程中,区位模型的选择与构建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在对设施区位模型适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公共设施区位选择的四类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城市不同等级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选择模型。其中,固定避难场所区位选择模型的构建以P-中值模型(P-median Problem)为基础,中心避难场所区位选择模型的构建以最大覆盖模型(Maximal Covering Location Problem)为基础,并分别附加相应的限制条件使模型得以实现。将构建的模型运用至南京市避震疏散场所的实际区位选择中,结合避震疏散场所区位优化原则,获得南京市不同等级避震疏散场所区位优化方案。在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区位选择与优化的基础上,通过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范围的划分与规模配置,实现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并以南京市为例展开实证研究。以保障灾时居民能够快速、有效地疏散到最近的避难场所为目标,构建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划分模型,提出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内人口规模的配置方法。结合南京市的实际情况,分别对其组团避震疏散场所和中心避震疏散场所的服务范围进行划分,人口规模进行配置,最终获得南京市不同等级避震疏散场所空间布局方案,通过现有布局方案与原有规划方案的对比分析,验证上述模型构建的有效性。公共设施空间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其为居民提供服务的效果。在总结可达性与公共设施公平性的定义及其度量方法的基础上,首先阐明公共设施公平的定义及公共设施空间布局合理性的内涵,而后,从可达性视角出发,构建服务面积比、服务人口比、人均可达避难场所面积、人口配置缺口、服务容量比、服务重叠率6个指标,利用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法,分析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公平性与效率性,进而评价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南京市组团避震疏散场所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程度较高,中心避震疏散场所的空间布局相对合理。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范各种灾害的重要屏障,其规划布局合理与否将对城市安全产生重要影响。首先总结国内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然后根据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分析不同类型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原则,从宏观角度引导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合理配置,最后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相关问题做了初步探讨。本文基于公共设施区位理论,将数学、运筹学领域的设施区位模型及其算法引入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区位选择过程中,构建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区位选择模型,建立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优化方法,形成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方案,提出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与方法,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已构建模型与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相关研究成果丰富了公共设施区位论的内容,完善了公共设施区位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为公共设施区位决策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并可为其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选择与空间布局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