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用材树种,近几十年来,由于高度的集约经营、并伴随着某些不合理的营林和栽培措施,如树种单纯,全垦整地,大面积皆伐、在同一林地上连续栽杉等,加上杉木自身生物学特性等原因,致使杉木人工林生产力下降和地力衰退现象普遍存在,已严重影响了杉木人工林的持续经营。因此,如何维护和提高杉林土壤肥力,保持人工林持续速生、丰产,使林地能长期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林业建设,尤其是营林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关杉木人工林地力变化及连栽生产力下降的研究较多,然而这些研究都是在不同学科、不同地区范围、不同方面分散进行,学科之间缺乏联系,研究工作缺乏系统性,对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不同立地指数杉木人工林的土壤肥力变化和生产力状况缺乏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加上林业地域上的复杂性,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不同立地指数、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杉木人工林是否都存在地力衰退,杉木人工林土壤综合肥力退化发生在林分的什么时期(林龄)尚不十分清楚。鉴于此,本论文通过面上调查和定位观测,全面系统地研究不同栽植代数、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不同立地指数杉木人工林的土壤肥力变化和生产力状况,在轮伐期内,炼山、整地等营林措施对杉林土壤养分损耗与功能的影响,以及发展和丰富林下植被、推行林地施肥制度对杉林土壤肥力和长期生产力的影响,为维护和提高杉林土壤肥力,实现林地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随着栽植代数的增加,杉木胸径生长逐代递减,树高生长明显衰退,林分蓄积量逐代下降。不同地位指数的林地,连栽后,杉木生长的降低幅度有所不同,16地位指数级的林地,二代中龄林杉木林平均胸径、树高和蓄积量比一代林分别下降了9.27%、12.56%和22.85%;三代林比一代林分别下降26.90%、15.96%和56.15%;14地位指数的林地,连栽后三代林的胸径和蓄积量降低更为明显。不同立地指数(14和16)林地间杉林平均胸径和蓄积量的差异以三代林最大。连栽对杉林生物量也有明显影响,杉木林平均单株总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均随栽植代数逐代下降,16地位指数的二、三代中龄林平均单株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