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在进入新世纪后,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大战略性决策。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这一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着力强调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社会就发展阶段而言,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社会都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然而,随之而暴露出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改革开放推行30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农村的面貌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对立结构的存在,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日益突出。农村发展水平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进一步腾飞的因素。城乡二元对立结构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乃至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观念上的种种表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多有不利的影响。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力和巨大的示范效应的农村建设运动,以文化改良、乡村再造、民族复兴为主要目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农村发展历程中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乡村建设运动有关代表人物的实践活动和理论主张,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更好的认识农村社会,了解中国国情的大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需要借鉴以往乡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来更好的谋划自身的发展。两者作为不同时期的关于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有益探索,前者给予后者重要的启示和示范效应,将两者加以比较,从中归纳出异同,获得有益的启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全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提出本文撰写的相关背景和进行选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介绍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在文献综述部分,将阐明本文写作过程中所会运用到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及其在本文中的运用;介绍民国时期的学者有关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体系和理论观点以及现代学者对于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成果和总体评价,以便更好的了解乡村建设运动的全貌。列举有关新农村建设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了解现有的理论界对于新农村建设实施与开展的一系列举措和主张,从而对目前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和未来的走向有一个统筹的把握;对于论文中所涉及的关键词和概念要做相应的解读和阐述。第二部分是整篇论文的主体部分,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比较研究,涉及两者是时代背景的比较,两者建设过程中具体内容的比较,包括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比较,建设中经济生产活动的比较,平民文化教育活动的比较,农村合作组织情况的比较,各阶层参与活动的比较,并以此归纳出两者的异同点。第三部分要挖掘乡村建设运动给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乡村建设运动作为在中国特定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的农村改良和建设运动,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社会重要的历史活动之一,它理论上的真知灼见和知识分子所引领的实践活动无疑是今天新农村建设的宝贵财富,为将新农村建设推向纵深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最后是结语,指出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借鉴于乡村建设运动,又超越于乡村建设运动,必将使得新农村建设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