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情况,检测5种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10种16Sr RNA甲基化酶及整合酶基因在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分布,探讨其在介导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高水平耐药中的作用,分析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有效预防和控制耐药菌在院内的感染和播散流行提供实验室依据,同时也为寻找介导氨基糖苷类耐药的新基因或新机制提供线索。方法:通过法国生物-梅里埃ATB细菌鉴定仪及16Sr RNA、rec A序列分析法,对临床分离株进行菌种鉴定;对确证的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118株临床分离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MICs):将阿米卡星或庆大霉素MIC≥256μg/ml的菌株定义为高水平耐药株,用PCR技术检测5种修饰酶(ant(2’’)-Ia、aac(6’)-Ib、aph(3’)-Ia、aac(3)-Ia、aac(3)-IIa)基因和10种16Sr RNA甲基化酶(arm A、rmt A、rmt B、rmt C、rmt D、rmt E、rmt F、rmt G、rmt H、npm A)基因,并分析甲基化酶和修饰酶在高水平耐药株检出情况。同时对菌株携带Ⅰ、Ⅱ、Ⅲ类整合子及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基因盒进行检测,将PCR产物电泳观察其大致大小,并随机选取2个Ⅰ类整合子基因和若干个Ⅰ类整合子可变区阳性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统计Ⅰ类整合子阳性率并统计学分析Ⅰ类整合子阳性株和阴性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差异。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通过双向测序技术获得glt A、gyr B、gdh B、gpi、rec A、rpo D、cpn60 7个管家基因的序列,拼接核对后用e BURST软件确立序列型(STs),进而对75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水平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型,分析其发育进化关系。结果:1、118株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链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1.08%、61.02%、83.9%,其中有75株对阿米卡星或庆大霉素高水平耐药;2、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ant(2’’)-Ia、aac(6’)-Ib、aph(3’)-Ia、aac(3)-Ia、aac(3)-IIa的检出率依次是66.95%、69.49%、42.37%、39.83%、14.41%。45.76%的菌株(54/118)检测到arm A,均同时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高水平耐药(MIC≥256μg/ml)。其他9种16Sr RNA甲基化酶基因未检测到。arm A、ant(2’’)-Ia、aac(6’)-Ib基因阳性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阴性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118株中有116株扩增出Ⅰ类整合子,阳性率为72.88%,Ⅰ类整合子的可变区检测到两类基因盒,分别为dfr A17+aad A5和aac A4+cat B8+aad A1;4、MLST结果分析显示75株高水平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经过e BURST分析后共分为31个STs型,其中21个STs并归为一个克隆复合体CC92,其他10个STs被确定为单体。最常见的STs型是ST92,占38.67%(29/75);结论:1、琼脂稀释法能准确的筛选耐氨基糖苷类鲍曼不动杆菌;2、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高;3、本研究显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Ib、ant(2’’)-Ia和16Sr RNA甲基化酶arm A基因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水平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有极高的携带率,是整个地区该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4、整合子检测结果表明第Ⅰ类整合子在临床菌株中分布广泛,有较高的检出率,但I类整合子阳性和阴性菌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测整合子可能不是导致本院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水平耐药的主要原因;5、多位点序列分型表明75株高水平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由当前中国最流行的克隆复合体CC92进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