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包括个体化舌侧托槽、弓丝、舌侧牵引臂、牙列、牙周膜、牙槽骨及微种植体在内的三维有限元整体模型,研究个体化舌侧矫治微种植体支抗整体远移上颌牙列阶段的牙齿移动规律及牙周膜应力分布特征,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实验一为三维有限元整体模型的建立,方法如下:256排螺旋CT扫描获取志愿者的上颌CT图像,通过Mimics、Geomagic Studio、ANSYS软件处理及运算,先建立2个实体模型,然后对实体模型进行网格剖分得到三维有限元模型。第一个模型(微种植体位于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腭侧距牙槽嵴顶6mm,牵引臂位于侧切牙远中)经过网格剖分后有单元1332618个,节点2049446个。第二个模型(微种植体位于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腭侧距牙槽嵴顶6mm,牵引臂位于尖牙远中)的单元与节点数类似。实验二研究牙列位移的变化规律,在2个三维有限元模型中均选取牵引臂3mm、6mm、9mm 3个高度作为加力点,向微种植体顶端施加载荷2.5N,读取牙列三维方向的初始位移并进行分析总结。实验三研究牙周膜应力分布的变化规律,工况加载与实验二相同,读取牙周膜Vonmises应力、最大主应力及最小主应力分布情况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实验一建立了包括个体化舌侧托槽、弓丝、舌侧牵引臂、牙列、牙周膜、牙槽骨及微种植体在内的三维有限元整体模型。实验二研究发现,随着加力高度由3mm增加至9mm,前牙由舌倾伸长的顺时针旋旋趋势逐渐转变为逆时针旋转趋势,有利于转矩控制;但随着加力高度的增加,牙列在水平向的副反应增加,牵引臂两侧牙齿的扭转趋势明显。实验三研究发现,随加力高度的增加,牙周膜的Vonmises应力、最大拉应力及最大压应力明显增加,牙周膜应力集中的部位始终是牵引臂两侧牙齿的牙槽嵴顶区域。结论1.个体化舌侧矫治微种植体支抗整体远移上颌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系首次构建,具有较强的临床相似性与生物仿真性,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平台。2.在个体化舌侧矫治中使用微种植体-舌侧牵引臂系统内收上牙列,通过改变牵引臂的高度可以有效控制牙齿移动方式,当微种植体植入腭侧后牙区距牙槽嵴顶6mm高度时,牵引臂垂直高度不宜超过6mm。在临床治疗中,应重点关注前牙的伸长舌倾,牙弓中段的扩弓效应、牵引臂两侧牙齿的扭转趋势以及牙周状况,特别是牙槽嵴顶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