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排卵障碍(ovulatory dysfunction)主要包括卵泡发育成熟障碍及卵泡排出障碍。排卵障碍性不孕(ovulatory dysfunctional infertility)约占不孕症的30%。促排卵治疗为一线治疗方案。目的探究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促排卵效果,分析影响妊娠结局因素,为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提供更好的评估和选择方案。方法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08月至2022年02月于珠江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排卵障碍性不孕且进入促排卵周期的患者。本临床回顾性分析纳入70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及199个促排卵周期,并随访妊娠结局(截止至2022-02-09)。统计学分析排卵障碍性患者及各亚组的临床特征,比较促排卵周期中卵泡和子宫内膜的发育情况等促排卵效果及妊娠结局分析。结果1.70名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促排卵的妊娠率47.1%,活产率21.4%,临床妊娠率12.9%,不良妊娠率15.7%。199个促排卵周期的排卵率为89.4%,周期妊娠率为18.1%。出现1例妊娠合并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0.5%)。2.年龄≥35岁组中以继发性不孕为主(83.3%,p<0.05),既往有活产史比例高(55.6%vs 13.5%,p<0.05)。但在年龄<35岁组中,任一卵巢窦卵泡数≥12个占比大(63.5%vs 11.1%,p<0.05)。两组妊娠结局无统计学差异(p>0.05)。3.BMI<24(kg/m2)组中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比BMI≥24(kg/m2)组高(50.8%vs 27.3%,15.3%vs 0.0%,22.0%vs 18.2%),BMI ≥ 24(kg/m2)组的不良孕产率较高(18.2%vs 15.3%),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既往有不良孕产史组平均年龄较大(33.33±3.28岁vs 30.61 ±5.17岁,p<0.05),以继发性不孕为主(90.5%vs42.9%,p<0.05)。既往有不良孕产史组的左卵巢体积较小(5.54 ± 2.78mlvs 7.34±3.61ml,p<0.05)。两组妊娠率相当(42.9%vs49.0%),既往无不良孕产史组的活产率更高(24.5%vs 14.3%),既往有过不良孕产史的发生不良孕产率较高(19.0%vs 14.3%),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加用HMG组的任一卵巢窦卵泡数≥12个占比较高(65.4%vs 40.9%,p<0.05)。两组活产率相当(23.1%vs20.5%),加用HMG组的不良孕产率高于单纯LE组(26.9%vs 9.1%),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6.促排卵妊娠组患者AMH高于促排卵未妊娠组(8.66 ± 4.28 ng/ml vs 5.14±3.63ng/ml,p<0.05)。AMH可能是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AMH每增加1个单位,妊娠的机会增加1.246个(95%CI:1.039-1.486)。年龄、BMI、不孕类型、既往有无活产史、既往有无不良孕产史、LE有无反应、卵巢窦卵泡数、卵巢体积暂不能认为是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p>0.05)。7.LE组卵泡生长速度最快(1.49±0.36)mm/d,高于LE+HMG组(1.17±0.35mm/d),且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HCG日内膜厚度LE组(8.17±2.06)mm,低于另外两组(p<0.05),但仍>8mm。LE 组、LE+HMG组、HMG组间妊娠结局无统计学差异(p>0.05)。8.卵泡成熟日有可能是促排卵周期妊娠结局影响因素(15.74±3.50d vs 14.62±2.75d,p<0.05)。卵泡最大平均经线(mm)、卵泡经线≥18mm个数、卵泡发育个数、卵泡生长速度(mm/d)、HCG日内膜厚度(mm)、开始注射HMG日(d)、HMG用量(单位)、周期排卵率、周期取消率暂未能认为是影响促排卵周期妊娠与否的因素(p>0.05)。结论1.年龄、体重、BMI、不孕年限、不孕类型、既往有无活产史、既往有无不良孕产史等暂不能认为是影响促排卵妊娠结局的因素。2.血清AMH水平可能是影响促排卵妊娠结局的因素。3.既往有不良孕产史的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促排卵妊娠发生不良孕产概率不一定增加。4.卵巢窦卵泡数越多提示LE促排卵无反应可能性更大。5.LE促排卵无反应可选用序贯HMG促排卵,或下个周期直接使用HMG促排卵方案,可达到相似的促排卵效果及妊娠结局,为LE促排无反应的排卵障碍性患者提供方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