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化、协同计算能力以及全球互连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基石,也提出了新挑战。新的教学工具的诞生与应用不仅促进了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相应的建构主义理论、心理科学研究、多人合作以及网络学习也蓬勃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混合式协作学习(以下简称为BCL)应运而生。在混合式协作学习过程中,如何分组,如何选择适宜的伙伴成为了小组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本篇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BCL和伙伴模型的研究现状、BCL环境下伙伴选择影响因素的确定与模型构建、影响因素的假设与实证。根据论文研究需要,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与梳理,本文对混合式协作学习相关概念、伙伴模型与伙伴选择因素做出综述。进而,对理论基础进行剖析,分析了BCL环境下协作伙伴选择的影响因素,并梳理出相应的概念与内涵。为了客观全面地衡量伙伴选择的效果,本文选择协作学习绩效作为反应变量,选择协作小组控制方式作为伙伴关系因素与协作学习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提出了相应的概念模型。从伙伴个体因素与关系因素两个方面,提出了BCL环境下协作小组伙伴选择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差异、学习风格差异、知识水平、混合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凝聚力和协作意愿。结合学习者、教师的建议,本文从文献中提炼、确定各个因素的测量指标。通过小范围试测对题项进行删改;调整完毕,进行正式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文采用SPSS18.0中文版对回收数据录入、分析:首先从信度与效度检验问卷的有效性;其次,采用因子分析对维度进行验证,对各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最终利用回归分析法验证其他维度与协作学习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对提出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进行检验。其间,根据数据的因子分析,将原本独立的维度之一的协作意愿归入协作学习绩效维度之中,这与文中之前的考虑也是基本一致的。基于此,未对原先相应的假设以及模型进行相应的更改。经过对数据样本进行统计与分析之后,前文中的研究假设基本得到了验证,具体如下:知识水平、混合学习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凝聚力都对协作学习绩效产生直接的显著影响;知识水平、混合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对凝聚力产生间接的显著影响;组内存在性别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得到较大支持,因而得到部分的验证。通过对结果的讨论与探究,为BCL环境下协作伙伴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也为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