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教师言语行为是指幼儿教师在与幼儿交往活动中,通过输出具有意向性的言语,向幼儿传递信息并且希望幼儿按照自己言语的意图进行活动的行为。教师的言语行既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也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言语输入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保证,教师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言语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语言教育教学的效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不仅要具备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但是,在现实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由于教师言语行为的千差万别,导致教育活动效果不同,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同。针对上述背景,本研究以某一幼儿园的9名语言活动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堂观察、访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教师的组织性言语行为、讲述性言语行为、提问性言语行为以及反馈性言语行为等方面获取了幼儿教师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言语行为表现并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1.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师幼言语表现为“以教师主动发起的非对称性互动”,四种言语行为出现频率不同,且不同年龄班级教师言语行为的使用情况也不同。2.教师的言语行为具有任务性、高度控制性以及个别差异性的特点。3.幼儿教师的言语行为受自身教学态度、教育教学观、教育过程控制能力和教育活动反思能力、幼儿园决策者教育观念、幼儿园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为改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言语行为,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本文认为教师在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儿童观和教学观以及对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性质和目标理解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采取如下对策:(1)立足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加强教学用语的趣味性和可理解性;(2)根据具体教学场景,加强教师教学用语的情境性;(3)关注幼儿受教育的向师性,加强教师用语的规范性;(4)构建师幼“对话”机制,加强师幼言语的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