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审美活动范畴中的“观”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ping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是指中国古代审美活动和文艺批评领域中人们长期使用的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们大多属于“活动性”或“过程性”范畴,往往注重描述创作和欣赏的动态过程,并由此揭示文艺作品的审美特征。“观”作为审美活动,归属于审美感官中的视觉领域,视觉审美必须从观察感性世界的事物开始,通过多种观察角度和观察方式,把握对象的样式、形状等外在形态,从中融入人的主观意识而使主体获得审美愉悦。“观”范畴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基型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它的成形与成熟不是单一的思想资源所促成,而是多种文化因素各代演进,彼此融合影响的结果。本文试图以现代科研成果中的美学范畴理论为参照,以中国历代审美活动的哲学基础与艺术成就为解析文本,探讨“观”在中国历史中的发展进程,以此验证中国美学存在的本质,即对生命意义和心灵自由的不懈追求;同时总结出中国美学史发展的基本范式,即审美范畴产生、演进和成熟的历史过程。审美范畴“观”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哲学之中,依据审美活动的主体心胸、客体对象和具体方式的不断扩展而逐渐凝聚成形。其理论源头为《周易》,又在老子的“涤除玄览”、“吾以观复”与庄子的“心斋坐忘”、“以道观之”中得到主体扩展。魏晋玄学将《易》之观物方式、《老》之玄远追求,《庄》之自然胸怀引入现实的审美实践,使得“观”范畴触及到人物品藻和山水欣赏等具体内容。逮至南北朝时期,佛教思辨体系的引入令魏晋以来盛行的各类观物审美活动日趋精致化和心境化,并使“观”范畴走向文艺创作领域。唐代禅宗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吸收道家虚静思想,与儒学文化主流形成互补,参与到中国人心灵境界的建构和完善中;这一文化心灵的补完过程伴随儒、释、道二教的理论合流而不断发展,其对审美活动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审美心胸的成熟圆满,其次催生了“空”、“静”观物方式的新变,再次促进了大量观物诗话理论的产生。唐宋时期的审美主体在对自然山水、红尘世情和诗画作品等进行观照的过程中,把自我心灵的感受和体验融入对外在景物的体察和想象,在审美与创作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真谛。通过对“观”范畴在哲思基础上历时性发展的梳理,本文试图推导出以下的结论:“观”作为中国古代典型的审美活动范畴,其过程涉及感官生理和审美心理的基本关系,经历了由物我相亲、物我同一到物我两忘的直觉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山川景物和人情世态均能成为审美活动的观赏对象和审美创作的表现对象;至于观察方式的流动变迁,则受到哲学方法的推动和影响。“观”活动的实体内容既是客体在视觉感官中的映照位移,也是创作主体心灵情志的激励感发,从中不难折射出中国人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气象。
其他文献
根据某大型构件独特的结构特点,介绍了一种通过焊接方式,在激光对心装置的实时监控下,采用焊接方法来调整并保证测试管系的最终对心精度的工艺方法。
《蒹葭》是两千多年前,产生在我国陕西境内的一首民歌,后来收集在《诗经·国风·秦风》中。当时,秦朝的祖先非子在今甘肃天水地区受封。后秦襄公因出兵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又得
在调查研究高校图书馆读者个性化信息服务和资源整合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个性化信息服务、读者个性化信息需求、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读者的隐私保护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图书馆的
From1939to1945, Hainan Island was invaded and occupied by the Japanese troops. In order to become dominant and make it become one part of the Great East Asia Co
本文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国民政府对杭县临平地区的土地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对这批档案资料的解读来分析当时的农业土地利用情况。论文的主体分为三章,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章,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在对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陆生软体动物生物多样性调查时,经比对鉴定发现一新种,即勐仑弯螺Sinoennea menglunensis sp.nov.。隶属肺螺亚纲柄眼目长颈扭轴蜗牛科弯螺属。对新
给出一种隐层由小波基组成的神经网络用于实现频率步进毫米波雷达目标一维距离像的识别.利用小波变换所具有的良好的时频分析特性,实现了输入输出之间映射关系的多分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