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是指中国古代审美活动和文艺批评领域中人们长期使用的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们大多属于“活动性”或“过程性”范畴,往往注重描述创作和欣赏的动态过程,并由此揭示文艺作品的审美特征。“观”作为审美活动,归属于审美感官中的视觉领域,视觉审美必须从观察感性世界的事物开始,通过多种观察角度和观察方式,把握对象的样式、形状等外在形态,从中融入人的主观意识而使主体获得审美愉悦。“观”范畴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基型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它的成形与成熟不是单一的思想资源所促成,而是多种文化因素各代演进,彼此融合影响的结果。本文试图以现代科研成果中的美学范畴理论为参照,以中国历代审美活动的哲学基础与艺术成就为解析文本,探讨“观”在中国历史中的发展进程,以此验证中国美学存在的本质,即对生命意义和心灵自由的不懈追求;同时总结出中国美学史发展的基本范式,即审美范畴产生、演进和成熟的历史过程。审美范畴“观”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哲学之中,依据审美活动的主体心胸、客体对象和具体方式的不断扩展而逐渐凝聚成形。其理论源头为《周易》,又在老子的“涤除玄览”、“吾以观复”与庄子的“心斋坐忘”、“以道观之”中得到主体扩展。魏晋玄学将《易》之观物方式、《老》之玄远追求,《庄》之自然胸怀引入现实的审美实践,使得“观”范畴触及到人物品藻和山水欣赏等具体内容。逮至南北朝时期,佛教思辨体系的引入令魏晋以来盛行的各类观物审美活动日趋精致化和心境化,并使“观”范畴走向文艺创作领域。唐代禅宗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吸收道家虚静思想,与儒学文化主流形成互补,参与到中国人心灵境界的建构和完善中;这一文化心灵的补完过程伴随儒、释、道二教的理论合流而不断发展,其对审美活动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审美心胸的成熟圆满,其次催生了“空”、“静”观物方式的新变,再次促进了大量观物诗话理论的产生。唐宋时期的审美主体在对自然山水、红尘世情和诗画作品等进行观照的过程中,把自我心灵的感受和体验融入对外在景物的体察和想象,在审美与创作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真谛。通过对“观”范畴在哲思基础上历时性发展的梳理,本文试图推导出以下的结论:“观”作为中国古代典型的审美活动范畴,其过程涉及感官生理和审美心理的基本关系,经历了由物我相亲、物我同一到物我两忘的直觉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山川景物和人情世态均能成为审美活动的观赏对象和审美创作的表现对象;至于观察方式的流动变迁,则受到哲学方法的推动和影响。“观”活动的实体内容既是客体在视觉感官中的映照位移,也是创作主体心灵情志的激励感发,从中不难折射出中国人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