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微型浮游植物是指细胞直径在0.2-3μm之间的浮游植物,包括原绿球藻、超微蓝藻和真核超微藻类,通常在贫营养水体中是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者。为了解南亚热带地区深水水库中超微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在广东省贫-中营养型的流溪河水库设置了5个采样点和4个深度分层,于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每月一次调查水库的超微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分别在流溪河水库进行了3次围隔(体积约为85m~3)实验,考察浮游动物以及鱼类牧食、营养盐加富和水体物理扰动对超微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第一个实验以了解溞属的盔形溞(Daphnia galeata)对超微浮游植物的影响为目的,设置空白对照组和3个添加不同密度盔形溞的处理组。第二个实验以了解营养盐加富和鱼类对超微浮游植物的影响为目的,设置对照组和4个处理组,添加氮、磷和不同密度组合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第三个实验以了解水体物理扰动的营养盐加富对超微浮游植物的影响为目的,在围隔底部添加磷盐,设置不同频率的扰动处理。流溪河水库超微浮游植物年平均丰度为1.44×105cells/mL,占浮游植物总丰度99.39%,生物量平均为0.23μg/L,占总生物量0.023%。流溪河水库的超微浮游植物主要由超微蓝藻和超微真核藻类两大类组成,其中超微蓝藻共占超微浮游植物总丰度95%。超微蓝藻在春季和秋季有峰值,超微真核藻类春季丰度最高。河流区与湖泊区丰度之间存在差异,超微真核藻类表现与小-微型浮游植物(>3μm)一致,全年河流区丰度高于湖泊区,超微蓝藻春季刚开始降雨后湖泊区显著高于河流区,其他季节河流区较高。从超微浮游植物在大坝的垂直分布来看,多数情况下其丰度均在10m深处最高,只有春季透明度较低和温跃层较高时,超微浮游植物在5m处最高。这说明超微浮游植物对光和温度敏感性较高。在添加盔形溞的围隔实验中,超微蓝藻和超微真核藻类变化趋势一致,而与小-微型浮游植物变化不一致,小-微型浮游植物在第1周下降而超微浮游植物第1周上升,说明在食物丰富时浮游动物选择性牧食较大的浮游植物,超微浮游植物可获得更多资源因而生物量增长。第2周各个粒径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下降,可能是食物有限时浮游动物降低对食物的选择,同时营养盐限制了浮游植物生物量增长。第3周超微浮游植物持续下降,小-微型浮游植物停止下降,而浮游动物大幅度增长,可能是由于浮游动物开始大量繁殖,动物幼体更多牧食超微浮游植物所导致的。在添加营养盐和3种鱼类的实验中,无论是否加鱼类,营养盐的添加使各个粒径的浮游植物均在第1周增长,超微蓝藻增长速度较快并且持续增长至第2周,其他浮游植物第2周开始下降,这是由于第2周磷的下降和浮游动物的牧食导致的。对照组超微蓝藻生物量有小幅度增长,超微真核小幅度下降,小-微型浮游植物大幅度下降,同样说明了超微蓝藻在资源限制和浮游动物的牧食中的竞争优势。鱼类的添加使水体营养盐水平提高,同时各个粒径的浮游植物丰度生物量均更高,鲢、鳙及罗非鱼混养对超微蓝藻有最明显的促进作用,单养鲢在实验末期显著促进超微真核藻类和小-微型浮游植物的生长。鱼类通过下行效应和排泄物加速营养盐循环等途径影响超微浮游植物,其中加速营养盐循环对超微浮游植物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在水体物理扰动实验中,各个粒径的浮游植物均在第1周生物量上升,超微蓝藻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浮游植物和不添加营养盐组,表现营养盐对其的促进作用和其对营养盐的快速利用。第2周各个粒径的浮游植物均下降,超微蓝藻随着种群密度增长到顶峰,其丰度和比重均开始下降至实验结束。超微真核藻类和小-微型浮游植物表现相似,均实验后期增长,表明超微真核藻类对营养盐加富反应较缓慢,但对其适应性更强。不同频率的扰动不能使营养盐浓度差异显著,但扰动促进营养盐均匀分布和循环,因此促进超微浮游植物的生长。综合野外观测和围隔实验,在流溪河水库中,影响超微浮游植物群落生物量的主要因子是营养盐,磷是超微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磷的加富促进超微浮游植物的生长,超微蓝藻对磷加富的响应最为敏感。在浮游动物食物丰富时,超微浮游植物受成体浮游动物的牧食压力较小。鱼类对超微浮游植物群落有正面影响,主要是通过其排泄物加速营养盐循环,提高营养盐的浓度而促进超微浮游植物生长。物理扰动主要通过底泥营养盐再悬浮和释放影响超微浮游植物的群落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