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亡悲剧”这个概念是谢柏梁在《中国悲剧史纲》中提出来的,这个概念准确地概括了清初那个“翻天覆地”、“天崩地裂”,易代之际的时代背景。清初兴亡感作为一种时代情绪持续了半个世纪,顺、康两朝剧坛被一大批书写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的悲剧所占据,在传奇和杂剧两种戏曲形式的创作领域,一总形成了当时的悲剧主潮。没有哪个时代有这样深刻的内涵,在广度与深度上能与清初兴亡悲剧相媲美。兴亡悲剧是兴亡悲剧感的流露,产生于易代之际的残酷环境中,间接通过历史题材或直接描写当时的时事政治斗争,或通过爱情的离合来表达易代之际无物不悲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以及对导致亡国原因的深刻反思,展示了对历史的沉思,对现实的感伤,是特殊时期历史选择下价值取向的展示,是一种人生痛苦之后思考的结果。清初兴亡悲剧反映了易代之际的士人希望恢复传统文化的理想,客观上展示出动乱中应有的复杂曲折与波澜壮阔,抒发了浓浓的兴亡幻灭感,充满了浓厚的悲凉气氛和强烈的铜驼之怨、黍离之悲,具有真实性、广泛性、深刻性、现实性的特点。通过该艺术形式表达了士人的时代之感,寄予着自己的易代之思,反映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历史沧桑感。兴亡悲剧的主题是家国之恨、兴亡之叹。在明末清初激烈动荡的社会生活中,为了挽救明王朝的灭亡,许多兴亡悲剧作家坚持民族气节,围绕着“仕与不仕”的核心问题,用他们那饱含热泪的笔塑造了许许多多悲剧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自己的鲜明性格特征,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彰显了他们大义凛然的铮铮铁骨形象和气冲云天的浩然正气,闪耀着鲜明的时代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悲剧人物正是作家的代言人。清初兴亡悲剧悲剧冲突极为强烈,以外部矛盾冲突的尖锐性为特色,这与西方悲剧冲突激烈度相差无几,不以外部冲突为特色的少数兴亡悲剧内部冲突相当激烈。清初兴亡悲剧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明清易代之际在特殊背景下产生的具有特殊意义、新特色的悲剧。它的形成是由同一时期内若干不同的剧作家,历经沧桑变故,鉴于内心深刻的悲剧体验,或耳闻目染时代的感伤情绪,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该同一类型的题材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反映了一种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儒家文化情结。清初兴亡悲剧题材之新是以前戏剧中很少见到的,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残酷的时代、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忧世情怀是清初兴亡悲剧产生的深刻原因。传统的儒家文化遭到重创,礼坏乐崩的残酷现实使得士人们产生了超越现实的动机,并成为清初兴亡悲剧意识诞生的根源。同时这种悲剧意识具有多义性,具有儒家文化的性质。身经亡国之痛的曲家们,站在时代的前沿,用悲剧这种特殊艺术抒发了自己的时代哀愁。这些悲剧艺术既继承了传统悲剧美学风貌的中和之美和意境之美,又超越了中国传统悲剧风格,获得了和西方美学一样的崇高之美,体现出易代之际悲剧风格的时代特征,从历史和社会的高度展示了清初兴亡悲剧的美学风格。此外,清初兴亡悲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在实践基础上,在传统文化里,用生命和血泪浇灌出来的一朵耀眼的悲剧文化奇葩。清初兴亡悲剧在中国悲剧史上应当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同于元明悲剧的鲜明特色,成为清初独有的悲剧艺术形式。它以高超的艺术手法,独特的美学风貌,真实地再现了遗民曲家的山河之泪。不经意间给中国古代悲剧史上留下了一批丰厚独特的文化遗产,并对整个清代悲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易代之痛,异族入主之恨,封建大厦将要倾倒的危机感,封建末世的沉重的脚步声,这些在清初兴亡悲剧中已经展示出来。清初兴亡悲剧真实地记录了那个痛苦年代的心灵创伤,在悲剧情感上直接影响到了清代中后期的悲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