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市场越来越受到国外私募股权基金的青睐,同时本土私募股权基金在二十一世纪迅速成长壮大,私募股权基金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9年创业板市场的开通,势必促进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加速发展,带来一波行业热潮。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虽然处于发展初期,但在最近几年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体现在私募股权基金公司数目迅速增多,私募股权基金公司的势力逐渐壮大,优秀的金融人才逐渐向私募股权基金行业转移等方面。很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围绕私募股权基金进行探讨分析,诸如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机制、私募股权基金的组织形式、基本制度等方面的问题。众多学者从私募股权基金整个运作流程的募集、投资、退出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以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渠道为研究重点,是因为退出环节在私募股权基金运作流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私募股权基金通过退出环节控制风险、兑现利益和重获流动性,健全的退出机制是私募股权基金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畅通完善的退出渠道能加速私募股权基金运作,促进私募股权基金行业的发展,实现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私募股权基金行业的发展有助于解决流动性泛滥问题,将股市、楼市中的投机性资金转移到实体投资中;私募股权基金投融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并购融资对中国的产业整合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原有金融体系传统融资原则造成的产业倾斜现象;私募股权基金对风险企业的投资和战略合作,也为资本市场培育输送更多的优质企业。在退出环节问题的研究上,前学者主要从退出收益、退出时间以及风险企业控制方面进行了探讨。有学者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收益、退出成本、退出时效性、现金偏好、退出价格、退出程序的复杂性、退出市场容量、内部控制权激励效应等方面对退出方式进行了比较,认为IPO是理想的退出方式。在这一观点上,我认为各种退出方式本身不存在优劣差异,退出收益的差距仅仅是风险企业自身价值的反映,在退出时间方面,前学者发表观点,在理论上,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都存在一个最优时机,本文重在对退出模式选择的探讨,对退出时机选择不作多余分析。在控制权方面,不少学者认为IPO提供了风险企业家重获企业控制权的隐形激励机制,在这一点上本文予以认同,并进一步分析比较其他退出方式造成风险企业控制权的转移问题。本文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比较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等多种研究方法,探讨各种退出方式的特征,比较各种退出方式的差异,并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分析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现状进而提出建议。总体研究思路为:从数量和理论两方面分析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方式,通过我国近年私募股权基金退出事件的数据,从数量分析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现状;以私募股权机构和风险企业为主体,从理论上分析它们选择退出方式的考虑要素。最后结合数量分析和理论分析的结论提出相应建议完善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文章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包括文章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概念引入和研究主体的阐述,对私募股权基金定义并对各种退出方式进行详细讲解;第三部分结合我国数据对不同退出方式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对私募股权基金退出选择IPO退出和并购退出的数量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两种退出方式数量的不同年度的趋势变化,纵向比较发现IPO退出数量变化幅度较大,从中发现IPO退出受股票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横向比较IPO退出和并购退出的数量多少,通过比较发现IPO退出和并购退出在数量上不相上下。再对不同方式的收益率进行比较分析,虽然容易发现IPO退出收益率最高,并购退出次之,清算退出最低,但我认为不同退出方式的收益率差距仅仅是风险企业自身价值的反映,而非因为某种退出方式的优劣性;第四部分以博弈思维进行分析探讨,从私募股权机构和风险企业的不同主体立场角度,探讨他们选择退出方式所考虑的具体要素,私募股权机构以收益性、流动性、品牌价值为主要考虑要素,风险企业以控制权、信息披露和现金流为主要考虑要素,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两者在退出方式选择环节的博弈过程;第五部分针对不同退出方式特征,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我国私募股权退出机制的一系列建议: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继续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积极完善法律法规、积极抓住创业板平台。本文的贡献在于,结合我国近年的最新数据分析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的现状,从中挖掘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在私募股权基金退出的理论方面采取一种新的分析思路,从风险企业和私募股权机构的角度去比较不同退出方式所包含的要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两者在选择退出方式时的博弈过程。本文也存在以下的不足:由于数据提取困难,未能深入的对各种退出方式进行定量分析,仅从退出数量和收益率描述了各种退出方式的现状;另外,在私募股权机构和风险企业选择退出方式环节的分析比较粗浅,对偏好要素的分析未从定性分析深入到定量分析,未能拟建一个具体的数量公式,而仅仅以偏好性进行定性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