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急性阑尾炎MSCT平扫影像征象及诊断价值分析目的:分析急性阑尾炎MSCT平扫的影像学征象,评价各种征象在诊断急性阑尾炎中的价值,同时比较各种征象在区分不同病理类型急性阑尾炎中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1月到2019年03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急性阑尾炎71例纳入病例组,将同期行MSCT检查,临床及随访排除急性阑尾炎4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16/64排MSCT扫描仪(东软Neuviz 16、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Edge 64)对腹部进行扫描检查。所有患者检查前胃肠道未做任何准备,均为CT平扫。全腹部扫描范围从剑突至耻骨联合水平,下腹部扫描范围从腰3椎体上缘至耻骨联合处。分析评价每个MSCT平扫影像学征象(阑尾外径、管壁厚度、腔内积液宽度、张力增高、阑尾周围脂肪条纹征、周围脂肪浑浊、周围脂肪条纹征或浑浊改变、阑尾粪石、粪石嵌顿、阑尾腔内积气、腔内小气泡、腔外积气、腔外粪石、阑尾腔外积液、后腹膜或肾前筋膜增厚、邻近肠壁增厚、系膜淋巴结增大及小肠梗阻改变)在诊断急性阑尾炎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比较急性阑尾炎组与对照组之间各种CT征象的发生几率;比较不同病理类型的急性阑尾炎间各种影像征象的发生几率;同时对单纯型、化脓型及坏疽型三种不同病理类型急性阑尾炎的阑尾外径、阑尾管壁厚度及阑尾腔内积液宽度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法)进行比较。结果:单个MSCT平扫影像学征象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不同,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差异较大,范围分别为:1.4%98.6%、24.4%100%、20.7%91.9%。其中,阑尾管径增粗、管壁增厚、腔内积液增加、张力增大、粪石嵌顿及阑尾周围脂肪条纹征在急性阑尾炎与非急性阑尾炎患者中出现的概率差异性显著(P<0.01);阑尾管壁增厚、张力增高、阑尾周围脂肪条纹征或浑浊改变、腔外积液及邻近肠壁增厚在不同病理类型的急性阑尾炎患者中出现的概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SCT平扫快捷、方便,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较高,同时对区分不同病理类型的急性阑尾炎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二部分基于腹部横径的MSCT低剂量扫描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探讨目的:探讨基于腹部定位片横径的低管电流CT扫描在诊断急性阑尾炎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拟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行腹部CT检查,根据扫描定位片所测量的横径(D)分为大、中、小3组:横径较大组(D大),D大>34cm,横径中等组(D中),28cm≤D中≤34cm,横径较小组(D小),D小<28cm,预设的管电流分别为标准管电流(SmAs,220mAs)、0.7SmAs、0.3SmAs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且将管电流选为自动管电流(ACS)+剂量调节(DOM)模式,对3组不同辐射剂量的检查图像进行影像质量评价并作出诊断,统计3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数值,对照手术病理结果,比较3组在诊断急性阑尾炎中的效能。结果:D大、D中、D小3组患者腹部定位片横径DM值分别为(36.67±3.31)cm、(30.66±1.76)cm、(26.41±1.42)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23.60,P<0.001);CTDIvol值分别为(10.28±1.57)mGy、(6.59±0.91)mGy、(3.63±0.13)mG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13.53,P<0.001);DLP值分别为(419.80±40.39)mGy·cm、(235.83±11.03)mGy·cm、(138.61±6.24)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4.60,P<0.001);3组之间两两比较CTDIvol值及DL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组中急性阑尾炎的CT诊断与手术病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D大组:100%(27/27),50%(1/2),96.43%(27/28),100%(1/1),96.55%(28/29);D中组:94.29%(33/35),100%(2/2),100%(35/35),50%(2/4),94.59%(35/37);D小组:87.5%(14/16),100%(4/4),100%(14/14),66.67%(4/6),90%(18/20)。结论:根据患者腹部定位片横径分组,采用不同管电流扫描方案,可以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且操作方便,能用于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