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发展受自然、社会以及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呈现“S”型曲线的演化规律,并有30~70%是快速城市化阶段的一般规律。但因受地缘、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各地城市化过程的临界值(“S”曲线的拐点)有所不同。内蒙古城市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发展及空间组织具有自身规律。本文采用自组织理论的三个临界性标志(时间方向的1/?涨落、空间方面的分形结构和等级方式的Zipf定律),从时间、空间和等级结构角度对内蒙古城市化演化发展及空间组织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内蒙古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政策性建议,为内蒙古城市规划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时间上,内蒙古城市化过程有时间分形特征并隐含着“S”型曲线特征。从内蒙古城市化功率谱指数(β= 1.99<2)可知,内蒙古城市化过程具有时间分形特征,表现出广义的1/f噪声,从而暗示了内蒙古城市化演化发展的自组织临界性(SOC)。Hurst指数(H=0.495<1/2)又进一步表明内蒙古城市化过程具有反持久性,城市系统可能隐含着周期规律。人口城市化Logistic模型显示内蒙古城市化水平演化过程隐含着连续的“S”形曲线特征。以1980年为界限,前后均呈“S”型曲线,而整个城市化过程服从26.88~73.12%的分界。(2)在空间上,内蒙古城市化空间分布是分形的,城市体系的自组织演化在空间结构方面具有优化趋势。以呼包二市为测算中心时,聚集维数分别为1.133、1.279,说明内蒙古城市体系有以呼包二市为中心向四周密度衰减的自组织演化特征。而容量维(D0=0.156)和信息维(D1=0.150)又进一步表明内蒙古地区89个城镇除了东部地区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等3个市和锡林郭勒盟的部分城镇以外,其余西部地区的城镇主要围绕呼包二市为中心分布。显然,内蒙古城市体系是以“双核”城市为中心发展的城市体系结构。牛鸦维数比ρ= 0.966值接近于1,表明内蒙古12个城市之间公路交通网络比较发育,城市集中在省级大通道分布,系统中的通达性较好。这对于协调东西部发展有很大的作用。(3)在等级结构上,人口位序-规模分维值在1.036-1.069之间,经济规模分维值在0.094-1.152之间,两者均在1的左右波动,内蒙古城市体系系统形态整体上良好。但由城市首位律可知,内蒙古地区城市体系的S2 =1.49,S4 =0.56,S11 =0.68,离标准状态均有一定距离,城市体系首位性还相当突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规模序列结构;由中心性强度可知,人口特大城市呼包二市中心性强度分别为1.27、2.34,可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城市综合发展程度强。人口特大城市赤峰市(0.26)和大城市科尔沁区(0.25)可作为“区域次中心城市”,近几年发展也较快。东胜区、乌海市、临河区、乌兰浩特市、锡林浩特市、海拉尔区、巴彦浩特市、集宁区等8个城市可作为“地方中心城市”,占城市总数的66.7%,经济发展实力也不断增强,有待发展成为区域次中心城市;通过等级结构合理性分析可知,在2000~2005年期间,内蒙古人口规模熵值先增大后减小,其值在2001年达到最大值1.36。显然,到了2005年,内蒙古12个城市中特大城市有3个,乌海市从中等城市发展成大城市,大城市数量变为2个,临河区和巴彦浩特市发展成中等城市,中等城市数量增加到5个,而小城市数量减少到2个,使得熵值先增大后减小。这符合熵值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