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中、下段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肿瘤标记物、B超、增强CT、MRI/MRCP、ERCP在中下段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探讨中下段胆管癌黄疸患者术前减黄的利弊,通过术中所见及病理检查结果探讨肿瘤的分期及转移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经病理诊断为中、下段胆管癌患者75例,分析其临床表现、肿瘤标记物(CEA、CA199、CA50、CA242)、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术后病理学结果等方面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下段胆管癌64%发生在50-70岁之间,男性多见。中段、下段胆管癌出现黄疸、皮肤瘙痒、发热和纳差乏力陶土色大便的症状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部胀痛多见于中段胆管癌(P<0.05)。CA199在诊断中下段胆管癌时比CEA、CA50、CA242敏感性高(P<0.05)。MRI/MRCP与增强CT、B超相比,前者的准确率高于后两者,且误诊率低于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下取材活检与MRI/MRCP对中下段胆管癌的诊断率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下段胆管癌黄疸患者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减黄前后TBIL、DBIL、ALT、A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PT, ALP、γ-GT在减黄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生化结果对比可以看出,减黄后肝功能好转,白蛋白、凝血功能未见改变,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死亡率的比较无差异(P>0.05)。69例腺癌中低分化腺癌占58%,较高、中分化腺癌多见(P<0.05)。本组研究下段胆管癌侵犯最多的组织器官依次是胆管壁、胰腺、胰周淋巴结、十二指肠壁、神经、十二指肠乳头部、胆管壁周围淋巴脂肪、肝固有动脉旁淋巴结、胆囊、门静脉、肝脏。中段胆管癌侵犯最多的组织器官依次是胆管壁、神经、胆管壁周围淋巴脂肪、胰腺、十二指肠壁、肝固有动脉旁淋巴结、肝脏、胰周淋巴结、胆囊、门静脉。随访中下段胆管癌患者根治性治疗34例,生存时间超过1年、3年、5年各占76.5%(26例)、47.1%(16例)、29.4%(10例)。随访姑息性减黄患者11例,生存时间超过1年占54.5%(6例),无一例患者生存时间超过3年。保守对症治疗2例患者在6个月内死亡。[结论]1、中下段胆管癌多见于男性,男女比1.59:1,50-70岁为发病高峰,中晚期患者多见,但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为74.7%,5年生存率为29.4%,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2、CA199对中下段胆管癌诊断的敏感性高于CEA、CA50、CA242。MRI/MRCP对中下段胆管癌的定性诊断率优于B超及增强CT,三者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诊断率。ERCP下取材活检比MRI/MRCP诊断率稍低,且有严重并发症,出于诊断目的应避免行ERCP术。3、中、下段胆管癌黄疸患者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减黄后黄疸症状减轻,TBIL、DBIL、ALT、AST减黄后有明显好转,但未降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4、中下段胆管癌92%为腺癌,其中58%低分化腺癌,中段、下段胆管癌中均为低分化腺癌较高、中分化腺癌多见。5、下段胆管癌侵犯最多的组织器官依次是胆管壁、胰腺、胰周淋巴结、十二指肠壁、神经、十二指肠乳头部、胆管壁周围淋巴脂肪、肝固有动脉旁淋巴结、胆囊、门静脉、肝脏。中段胆管癌侵犯最多的组织器官依次是胆管壁、神经、胆管壁周围淋巴脂肪、胰腺、十二指肠壁、肝固有动脉旁淋巴结、肝脏、胰周淋巴结、胆囊、门静脉。